文/王蕾
(资料图)
近日,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能链智电发布公告,以6640万美元将瑞典电动汽车充电服务企业ChargeAmps收入囊中,这是今年继6月控股收购香港太阳能光伏资产运营商香港光电之后达成的第二笔收购交易,也是其在海外的首次收购。
三个月内完成两次收购,总收购额超过7000万美元,资本市场对于如此高频、高额的并购交易给予了积极回应。能链智电7月至今股价涨幅已达21%,市值超越同类公司EVgo,成为仅次于美国充电桩龙头企业ChargePoint的新能源充电服务企业。
能链智电海外激进扩张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业务逻辑?其又透露出怎样的图谋?
今年6月,能链智电收购香港光电89.99%股权。资料显示,香港光电占香港屋苑及工商业屋顶太阳能已开发市场份额的30%以上,其承接过的项目不乏香港赛马会、香港交易所、香港国际机场、中远货柜码头等地标性建筑和企业。
这一收购是能链智电在境外的首次业务导入。借助香港光电在分布式光伏领域的建设运营经验,能链智电得以切入香港太阳能电站领域。根据公开的测算信息,香港光电未来四年将给能链智电贡献超过24亿港币的收入,有望增厚公司业绩。
当然,能链智电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一直以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承担着内地与世界沟通桥梁的作用,具有无可比拟的地位,是众多企业“出海”的首选之站。能链智电收购香港光电,实则是要“借道”香港,为更大规模的业务海外布局探明道路。
目前,在能源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国际新能源产业正在延续中国趋势,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一方面,海外电动汽车发展迅猛,加速“油电切换”进程,在此期间车桩矛盾突出。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由2016年的21.2万辆增至2022年的260万辆,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2.44%。
欧洲作为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与中国、美国共同占据全球90%以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然而,欧洲公共充电桩保有量仅从2016年的11.61万个增加至2022年的47.47万个,年复合增长率26.44%,公共车桩比高达16:1。可见,在欧洲市场上,公共充电桩建设力度远低于新能源汽车增速,充电桩需求并未得到充分满足,仍然存在较大缺口。
另一方面,全球能源变革迫切需要新技术和模式引领,能链智电服务于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其新能源充电解决方案以及“光储充”一体化商业模式经过长期的市场验证,可以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实践经验和案例参考。
更为重要的是,相比已经极度内卷的国内充电桩市场,海外市场产品毛利率明显高于国内,并且欧美地区用户很认同本地品牌。因此,通过收购海外充电桩品牌迅速打入国际市场未尝不是一个机会点。
如果说收购香港光电只是能链智电的出海“试水”,那么此次收购ChargeAmps可以算作能链智电业务国际化的真正一步。
根据能链智电此前披露的国际化战略,其在荷兰设立了欧洲总部,为当地合作伙伴提供高性价比的充电产品和解决方案;在新加坡设立了海外办事处,并将业务延伸至阿联酋、阿曼、沙特阿拉伯等国家,与当地政府、能源公司和互联网公司探讨部署充电解决方案的潜在战略机会。
但机遇之下,挑战一样巨大。首先,进军海外市场更有赖于良好的本地化服务。海外充电桩不同类型客户存在差异化需求,销售渠道众多,产品海外销售严重依赖于汽车经销商、代理商及软件服务商等具备较强当地服务能力的企业。海外产品和服务在实现高价的同时也意味着高成本,充电桩的安装、调试、维护、升级,都需要专业人员提供本地化服务。因此,如何平衡人力成本投入、客户服务体验与企业未来收益是能链智电需要思考的问题。
其次,文化差异造成的管理思维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带来不同的企业价值观和管理思想,企业在收购之后通常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团队磨合才能实现最终融合。能链智电如何跨越东西方的文化鸿沟,实现与海外团队在管理思想的求同存异,以及未来业务发展中的高度融合,也是需要正视的问题。
第三,海外收购的难点,往往在于交易完成后的整合,不少企业充分估计了交易的难度,却往往低估了整合的难度,导致海外收购“消化不良”现象屡屡有之。对于能链智电而言,收购之后如何实现业务协同,借用ChargeAmps的技术能力、市场经验、销售渠道、服务网络为自身业务最大化赋能,发挥出1+1>2的效果,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从生存和壮大两方面看,“出海”都是中国新能源企业的必由之路。但随着出海的充电桩及充电服务企业越来越多,海外市场竞争也将趋于激烈。因此,企业需要结合对海外市场的了解,找到属于自身的清晰定位。能链智电通过此次收购,显然已经叩响了海外新能源市场的大门,但能否得到海外客户认可,真正站稳脚跟,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