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行业 > 行业政策 > 汽车三包政策12年利益博弈出台 10月1日施行

汽车三包政策12年利益博弈出台 10月1日施行

大家车网 2013-09-02 10:37 来源:网摘 作者:综合报道

久议未决的汽车“三包”终于有戏了。

经过数次征求意见以及修改,汽车三包政策终于正式亮相了,国家质检总局网站发布《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简称“汽车三包”),规定购买2年或者行驶里程5万公里之内的家用汽车产品都可以享受“包修、包换、包退”。新规定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近年来,随着汽车业的井喷式发展,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和生产地。然而光鲜的背后,对于汽车消费者的保护却远没有达到汽车大国应有的水平,汽车消费纠纷日益增多。据统计,2012年全国私人汽车拥有量超过8560万辆,2012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家用汽车投诉7755件,涉及售后服务问题的投诉占17.7%,高于其他商品和服务的平均水平。

12年的利益博弈

众所周知,汽车“三包”政策的出台有利于保障我国消费者的利益,有利于规范车企及销售者行为,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

早在2001年,国家质检总局准备起草汽车三包草案,次年组织召开汽车三包讨论会,然而汽车厂家对此则表现抵触。2004年底,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2005年8月,国家质检总局再次召开汽车三包讨论会,但各方在核心问题上仍未取得一致,汽车三包此后陷入沉寂。

“汽车三包难出台的最大阻力来源于汽车厂商。”有业内人士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指出,对于汽车厂家来说,汽车“三包”政策一旦推出,无疑会大大提高产品和运营成本,特别是对于我国中小汽车企业,由于资本和技术的不足,“三包”政策对这些企业的经营将带来一定程度的阻碍。

除此之外,有报道指出,还有一方面源于汽车三包的实施细则不好界定,汽车属于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其质量问题成因复杂,不仅涉及汽车本身,还可能涉及道路、设施以及驾驶人的原因,因此,在判断汽车质量问题的责任归属时就会显得尤为复杂。鉴于汽车产品的复杂性以及历史原因,汽车行业不愿承担过重的责任,导致汽车“三包”规定迟迟不能出台。

不过,沉寂6年之久的汽车三包,终于在2011年迎来转机。这一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再一次发布《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征求意见稿)》,并召开了听证会,听取消费者、生产商、行业协会、销售商等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紧接着,2012年1月,国家质检总局再度发布了修改后的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并于2012年6月27日审议通过,将于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为何质疑声不断?

汽车三包政策在历经了12年后终于尘埃落定,这标志着中国汽车销售体系迈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不过,随着汽车“三包”政策实施日子的来临,各种分歧与争议并没有由此而完全消失,“经销商抬高车价”、“退车几乎没有可能”、“故障零部件如何鉴定”、“维修车重新进入流通市场”等质疑也随之喧嚣尘上。

“由于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站在不同利益方考虑的结果也各不一样。”中投顾问交通行业研究员蔡建明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

汽车行业专家张志勇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现在的汽车三包售后是参差不齐的,消费者是弱势群体,消费者期望三包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在目前这种参差不齐的情况下,自然会有这种质疑的声音。”

有专家指出,政府主管部门只确定了汽车“三包”实施的时间点,却忽略了如何保证厂家、经销商和消费者三方的权益,如何使“三包”真正落地执行,司法部门做司法鉴定都将是一个难题。

蔡建明也指出,虽然“三包”政策的即将出台将使问题的解决有法可依,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依然面临重重困难,如举证难,鉴定机构的权威性,鉴定结果的说服力等有待规范。

对于汽车这类耐用品的消费,价格一般都较高,需要时间证明其质量,三包政策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避免一次性购买后遭受较大损失。不过,现如今,“三包”新规似乎并没能引来太多的叫好声,从汽车业内人士到消费者,态度普遍不乐观。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争议太大,在经历艰苦维权殚精竭虑后,中国消费者对法规的可执行性已经产生了不信任情绪。

如何执行成关键

汽车“三包”看上去尽管很“美”,但实施起来的确面临诸多挑战,落地实施后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消费者申请退车或换车成功之后,车辆通常由经销商或厂家将原车购回,但这辆车是否还可以再次进行销售?还有,汽车三包政策所产生的成本是否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另外,车辆鉴定的标准和公正性如何保证?能否通过建立第三方鉴定机构,从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由此可见,“三包”政策虽然如约而至,但实施后也会存在一系列的“麻烦”?

那么,该如何解决落地后带来的问题?如何确保汽车“三包”能不打折扣地实施,确保每一次“三包”事件都能够使消费者满意?使它的实际意义远远大于政策意义?

蔡建明指出,“‘三包’政策牵扯到太多的利益纠葛,所以在具体实施层面上要能够使消费者满意,前提也需要消费者能自律,另外专业机构也要严格审查具体原因,让经销商、企业能够‘心甘情愿’按三包政策执行。”此外,他进一步指出,“三包”政策作用能否发挥重大效应,关键在于执行力度和执行效果。政策的出台需要有配套的措施来跟进,促进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同时也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政策的普及和推广度。对消费者来说,则要提高维权意识,提高运用相关政策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车企和经销商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加强售后服务,提高法律意识。

张志勇也指出,“主要还是执行力度问题和执行效率问题,另外政策还是有不完善的地方,只有在政策的执行当中和消费者的亲身体验当中才能逐渐地完善。”

“现在汽车市场上存在的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其实是存在很多的因素。并不能理解为政策的缺失,还有很多的是市场基础、售后服务水平、政府职能部门在政策执行上的力度等,并不能说明新的政策一执行,立刻立竿见影,它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张志勇表示,新的政策开辟一个新的时代,提醒消费者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未来还需要厂商来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产品和售后服务,这是最重要的。他表示,汽车三包已经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维权时代,任何事物都会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汽车三包   责任编辑: 郑人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