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0-07-16 12:11 来源:网上车市网站 作者:
中国自主汽车研讨会 发展与挑战(3)
主持人:谢谢李总,李总这几年在创新之路上有很多的感慨,同时也对政府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建议,接下来演讲的嘉宾是上汽集团的执行副总陈志鑫先生他演讲的主题是确立差异化竞争优势,打造中高端自主品牌。
陈志鑫: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首邀参加此次中国自主汽车的研讨会,有机会和在座的各位兄弟企业就自主品牌的建设进行交流。上汽自主品牌的建设起步应该说相对比较晚,虽然近两年增速比较快,但是总体规模依然是比较小的,因此今天各位的发言,对我们上汽自主品牌的建设应该说有非常大的借鉴作用,今天我以确立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打造中高端自主品牌为主题谈一谈我的看法,上汽的基本情况,我们上汽利用合资合作,技术引进的机会,在改革开放三十年迅速的做大规模,从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企业,迅速打造成大企业,我们连续几年进入世界五百强,今年上半年6月底我们今年的销量已经超过了177万台,但是我们深深的感到,做大不等于做强,规模不等于竞争力,只有做强,做大自主品牌,才能使上汽可持续的发展,所以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上汽自主品牌发展整个的思路,也就是说在对外开放条件下,整合应用上汽二十多年的合资合作,所积累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集成国际国内各种优势资源,产学研相结合,从较高的起点出发,发挥技术领先优势,走差异化的自主品牌发展道路。
只有走差异化的于是道路,以中高端为切入点,以产品的技术含量性能品质与国际知名品牌产品做面对面的竞争,才能够建立可持续的发展。二十多年的合资合作所积累的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等,包括我们的零部件体系所积累的经验,使得上汽能够以较高的起点来面对,或者来迎接来自市场的挑战。上汽的自主品牌发展的整个过程,05年的4月份我们先后收购了英国罗孚技术。06年的12月18号我们第一款自主品牌中高端轿车荣威750批量上市,产品和品牌得到了各方面充分的肯定,07年3月份荣威750宣布上市销售。08年1月份,自主品牌上海研发基地正式启动,08年6月份上汽首款研发荣威550上市,得到了消费者广泛的追捧,和国内外汽车行业的重视,荣威550也是五星级的碰撞标准。销量始终稳定在每个月七千辆左右,成为我们的一款主流产品。08年的9月19号上汽临港工厂启动生产。
2010年4月份,我们利用北京这次国际车站的机会,上汽展出了全新的车型荣威350,除了在空间、安全性,这次我们国家的安全碰撞也是五星,更是搭载了智能网络行车系统。首先了汽车、IT行业的高度关注。使上汽在差异化的竞争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自2006年首款产品上市以来,我们自主品牌保持连年高速的增长,去年我们完成了9万台。今年到6月底自主品牌实现销量8万零2台,上汽自主品牌坚持走中高端定位,虽然这两年随着总体市场的迅猛增长,中国汽车品牌的市场占有量获得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从各个细分市场我们发信,自主品牌销量大多还是处于中低端的市场,上汽选择了以中高端为切入点的自主品牌的建设道路上,首先我们从定位,定价,与合资企业的世界知名品牌直接进行竞争,我们虽然在建设初期,比如08年我们的品牌没有被消费者认知,也没有接受我们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但是我们下定决心,坚持最初的定位,一边我们没有对产品进行大幅度的降价,追求短期的效益,一方面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品质,用时间、销量上的牺牲,来换取我们品牌的定位,终于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消费者逐步认可并接受了上汽打造的自主品牌的理念和品牌的定位,随着荣威550、350,为中国消费者量身订作产品的上市,上汽的自主品牌开始了大幅度的提升,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新车型的售价与合资企业相比只高不低,这意味着消费者开始接受上汽自主品牌的中高端的定位。
但是在高度竞争的中国市场,上汽一直坚持为产品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现在上汽自主品牌的研发体系是以上海总部为主导,联动英国南京等地,集成优势资源,创新体系,在统一的产品开发流程指导下,为自主品牌发展保驾护航。产品的竞争力还是不够的,上汽自主品牌的供应商选择上也考虑到中高端的定位。
同时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抢占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上汽积极投入到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当中,我们瞄准世界汽车驱动电力化的趋势,加快推动混合动力。这次我们也利用上海世博会唯一的合作伙伴,我们向上海世博会提供1001零排放的轿车,到现在为止大概运送了接待了3769万人次。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介绍一些我们的经验,包括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与大家分享,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最后欢迎大家来上海,来世博会,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陈总,接下来我们下一个演讲嘉宾是北汽控股集团的张欣副总经理,他演讲的题目是静心锤炼,冷热平衡。
张欣: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汽车行业的同仁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今天能够有机会和领导们一起欢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的自主品牌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关键是能够分享一下领导们朋友们在自主品牌汽车成长历程中的经验,刚才我在台下听了徐会长,常司长,李处长,尤其徐长明主任那三条和两个建议,应该讲我们国家对支持自主品牌这种决心和信心是非常清晰的,路径也非常明了,作为汽车行业的从业者,底气也增强了,刚才听了东风公司和上汽两个老大哥单位的发展道路,对我们很有启发,在平常的工作当中我们都是同仁,服务于一个行业,在市场中可能存在着竞争,但是在自主汽车这个主题面前我们都是一家人,一家共同致力于中国汽车产业长远发展,实现中国汽车产业蒸蒸腾飞的中国汽车,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所以我今天带了一些对自主汽车发展的思考不一定正确,跟大家共享,也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第一个,市场的预期,大家都知道09年1364万,这个数字超过美国,超过其他所有国家,今年上半年,901万,也让我们汽车界为之自豪,也超过美国的561万稳居世界第一。国内任何行业,房市,股市,远远不能跟我们车市比。我们也冷静看到,今年上半年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合资品牌的产品不断的下压价。这种冷,我希望我们在座的,尤其是媒体界的朋友,一起帮我们来分析,来研究,来给我们政府部门,来给我们消费者进行引导,来引导出刚才李绍烛讲的,招商引资这么热,用到我们自主品牌上,引导政策。第二点,产量规划,在这个市场的刺激下面,各大汽车企业,2010年那个指标出来都是比较激动人心的,这本来是一个企业,是一个市场很正常的调整,但是今年年初也看到一些问题,各种媒体上面都播,某企业在某地方又新建多少万,全国各地政府在汽车一枝独秀的经济的刺激下,涌现了一股脑的汽车热。
这个让我们汽车从业者也很惊讶,各个省市都要上马新的项目,甚至连一点汽车技术都没有的城市也都是高调亮相,领导班子来推进,轰轰烈烈的场面,新能源车,他是能源的一次革命,他首先是一个车,他的车身,转向系统必须有,自动系统必须有,电子系统也必须有,就是一个能源的变革和革命,也变成了我们很多的思想狂热的理由,我今天在这讲,可能大家会认为我是不是有些特殊的想法,没有特殊的想法,这是我们汽车从业者,我们非常冷静的看,汽车技术他的推进是需要积累的。他不仅仅与当地的政府的支持有关,还有跟当地的经济水平,市场环境,汽车文化,配套资源和人才济济相关。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面对发展,我的观点是还需要冷静的规划。我在北汽集团我们自主品牌发展,我提了一些观点,我认为要跟着我们整个大的体系运行相匹配,这很重要,徐长明同志刚才讲的,要把别人的技术变成自己的技术,因为他一直在一线。第三个观点不管任何情况,一个产业发展,产品是我们竞争最重要的要素,看质量一定要冷静,今年年初看到一个报告,2010年预计乘用车市场要推74款新车,自主品牌29款,多个合资企业,多家新车型引入到中国。
中国汽车的用户受到了尊重,产品的种类达到空前的状态,但是我们也冷静的看到,丰田召回门以后,中国大陆发生了29起的召回事件,汽车质量再次引起大家的热议,我们的用户群已经不是以前讲的,全民的汽车素养已经提高了,所以我们自主品牌,企业与跨国公司相比,我们没有雄厚的财力,也没有丰厚的技术积累。我讲这个观点就是表明,我们汽车从业者,我们自己知道我们自己的车质量是怎么样的。我们必须要跟合资的,同样在市场上打的国外品牌来比,这对我们是个巨大的挑战,由这个挑战就带来第四个观点,新技术消化吸收,很多领导经常也讲,自主品牌销量占47%,不断的在增长,这仅仅是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启蒙阶段第一辆车,尤其像去年1.6升以下销量占整个自主品牌销量里面比例超过了50%,都是1.6升以下入门级车,但是真正仔细去看,二十万以上的车,我们自主品牌仍然凤毛麟角。包括我们年轻人开车雨量传感器,通过雨打在风窗玻璃上的压力,来驱动雨刷,这些问题,我们都把他掌握了以后,就不受制于国外了,但是目前我们还需要认真学习,所以国内的自主品牌企业,我们对于自主品牌的技术,一定要认真的学习,一定要踏踏实实的学习,而且是要冷静的学习。
第五个观点,对于国际合作,国外的,国内的,我讲国外的什么意思,国外的政府,国外的团体都忽悠中国企业到国外去并购,我们北汽集团去年也参加了很多这种合作,有些资源是很好的,有些资源我们必须审慎的去看,我们也关注,像国内的一汽、东风、上汽,在他们以前的工作中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教训,他们对国外的资源非常冷静,往往是我们很多的小一点的企业,在吸收国外整车和零部件资源的形势下面,国内必须要冷静的思考,包括国外对中国汽车工业的高度评价,对我们中国品牌都是严峻的挑战。带着对以上这些问题的思考,应该说北汽也在探索自主品牌的发展之路,我们自主品牌福田,大家都知道是世界第一销量,最近跟奔驰合作发展得非常好,自身体系建设,技术发展都不错,我们北汽的自主品牌,我们起步非常晚,但是不一定落后。我们提出的观点,要静心的锤炼,在冷热中间寻找平衡。思考决定行动,行动影响我们的未来,我相信在各位朋友的支持下,北汽的自主品牌建设会相当顺利,会为中国汽车工业自主的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有些观点不一定正确,跟大家分享,谢谢大家。
主持人:张总的演讲还是很精彩的,静心锤炼冷热平衡,这可能是张总在研发的路上自己的心得,我们的自主品牌企业还是要坚持,还是要耐心,接下来有请奇瑞汽车的总经理助理金弋波演讲,他演讲的主题是在合资汽车品牌的挤压中,寻找自主汽车发展之路,有请金总。
金弋波: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业界同仁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参加本次中国自主汽车技术与产品成果展研讨会,借此机会,我代表奇瑞公司向大家汇报一下奇瑞汽车在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汽车核心技术,打造创新型企业方面的体会。在十余年发展过程当中,我们自主品牌要想做强做大,就必须坚持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和国际化发展道路,十多年来奇瑞所获得的最大的财富和成就建成了自己的健全的研发体系,拥有了较强的持续创新和原始创新的能力,不断突破和掌握汽车领域的最新技术,二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打造具有奇瑞自身特色的创新模块,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的创新人才。通过引进和自身培养两条途径打造一支六千余人国际化的研发团队,十多年来我们通过整合资源,开放合作的技术创新模式,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10%左右用于研发,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走在中国汽车行业的前列,较健全的研发体系使奇瑞近两年来迎来了收获成果的报好期。
节能环保汽车技术平台建设项目获得了一等奖,是汽车行业最早获得的,今年以来奇瑞实行了自主研发的首款CBT投产,亚洲最大的汽车实验中心正式投入运行,今年上半年奇瑞公司申请专利4862件,授权专利3091件,09年到2010年奇瑞前后被评为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单位和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企业,经过不懈的努力和积累,奇瑞公司形成比较完整的自主创新的能力,不断弘扬和打造创新文化,聚集创新人才,健全的创新体系,创新的最根本的核心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坚持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奇瑞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倡导人是企业的根本,文化是人的灵魂的理念,积极营造崇尚创新的创新文化,在奇瑞我们是容许做错,但是不容许大家不做。现在已经有六位国家工程院的院士加入了奇瑞工作站,今年还将有28位博士和博士后加入工作站,他们的加入是奇瑞创新的又一大动力源泉,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建立了灵活多样的培训机制,配备导师专门指导 ,派员工到国外学习,请国外专家来公司讲座,许多从校门走进公司的年轻员工,逐渐成为了年轻骨干。回顾13年的发展历史奇瑞人充分认识了,创新是企业的灵活,只有不断的创新,才是我国汽车工业赶超世界前进水平的唯一途径,我们不断提升自主研发的能力,加强品牌建设,争取早日实现打造国际品牌的战略目标,为建成汽车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谢谢。
主持人:谢谢金总的精彩演讲,接下来我们有请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的副总经理王建钧先生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自主汽车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
王建钧: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媒体朋友大家晚上好,感谢主办方给我们交流的平台,研讨自主品牌的发展的问题,我主要给大家汇报一下比亚迪做的事情,比亚迪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企业,也是一个在中国汽车市场上一个刚刚成长起来的企业,比亚迪最近几年发展一直遵循着创新为王技术为本的总体思路,技术对我们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比亚迪的每一个员工,对技术的执着和痴迷是非常重的,因为我们非常看重技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我们认为技术的储备和技术的创新,对于我们的企业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这个企业在深圳成长起来的,深圳竞争的环境,整个市场竞争的环境,告诉我们没有技术,就没有在市场上的地位,没有技术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没有技术就没有办法生存下去,所以说技术是我们生存的根本。
这些年来我们虽然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大家最为关注就是我们在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研发方面的情况,我们在2000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电动车的电池方面的,大电池组的研究,但是我们没有整车平台,我们到03年的时候收购了一家整车厂拥有了整车平台,开始了电动车的研究。通过电池整车无缝,使我们研究的速度加快了很多,当时对于我们这样的做法,所有的业界都没有看好我们,因为我们当时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在中国实际是毫无名气的企业,而我们在电池领域,虽然是全球最大的电池厂,但是大家很少有人知道比亚迪,虽然我们电池全球将近三分之一的手机电池都是我们做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包括电动工具,所有的镍电池70%以上的产品都是我们做的,全球市场的70%都是我们做的,很少有人知道我们这个企业,我们是做代工的,但是
责任编辑: 可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