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家车网!
城市频道: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杭州 | 宁波 | 南京 | 郑州 | 西安 | 长沙 | 温州 | 金华 | 慈溪 | 舟山 | 台州 |
全部地区
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行业 > 行业政策 > “撞了白撞还是不白撞” 道交法争议多

“撞了白撞还是不白撞” 道交法争议多

大家车网 2007-11-13 00:00 来源:武汉晨报   作者:

  10月30日提交审议的修正案草案,明确了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情形下,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的比例。对此,多位的士司机和私家车主表示,这样的赔偿比例符合实际情况,也有利于敦促市民文明出行。

  11月7日上午交通高峰时段,记者在新华下路唐家墩路口看到,由于不断有自行车和行人乱穿马路、抢道行驶,机动车的时速一度低于20公里。

  在附近待客的出租车司机刘先生(鄂AY9392)称,因为行人、非机动车乱穿马路导致交通拥堵,已是“家常便饭”,他只能尽量减速避免事故发生,但有时还是难以避免。“行人的生命权理应获得尊重和保障,但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首先应尊重自己的生命权,严格遵守交通法规”。

  “在道路上,车是强势群体,行人是弱势群体,但在生活中,驾车人未必就是强势群体。”私家车主陈巍认为,10%的比例,既给予了受伤者一定程度的资助,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也不拖累守法的驾驶员,保障了驾驶员的合法权益。

  湖北忠三律师事务所张国振律师认为,从“撞了白撞”到“机动车负全责”,再到“司机赔10%”,真正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正确内涵。

  从法律层面看《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正案草案,无非两个问题。一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该不该修改,二是该不该像草案这样修改。

  就第一个问题而言,对贯穿《道路交通安全法》始终的“以人为本”理应肯定。但“以人为本”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以行人为本”,如果“一边倒”地对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实施绝对的法律保障,而无视机动车驾驶者和机动车乘车人的权利,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以人为本”。

  对于第二个问题,城市交通管理研究所所长胡润洲认为,“不超过10%”的赔偿标准,沿用了国务院1991年颁布、1992年施行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中的规定。这一标准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被社会普遍接受和认可,“所以这次修改采用了10%的比例”。

  胡润洲此前曾到上海考察。2005年4月,上海市实施了《上海市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赔偿责任若干规定》,其中对事故赔偿作出的相关规定,就与这次修改的内容不谋而合。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上海经验为此次修改草案能否通过,提供了一个实践范本”。

  1999年9月10日,沈阳市政府颁布了《沈阳市行人与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因行人交通违章而发生的机动车与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机动车驾驶员不负责任,由行人负全部责任。

  《辽沈晚报》当时的报道,援引了有关部门出台这项措施的背景:行人、非机动车违章普遍,是诱发交通事故、阻碍畅通工程建设的重要原因。以往交通事故定责“同情弱者”的实际操作,不利于建立平等的交通秩序。

  2000年9月6日,武汉市交管局颁布《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与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依法定责的通告》,跟进这一规定,当月20日,新规正式实行。其后,全国20多个城市也纷纷跟进。

责任编辑: 许乐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