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07-09-14 08:38 来源:爱卡汽车 作者:翟元
2.有待政府支持
政策支持很关键
去年,上海、北京、武汉等城市接连对小排量轿车“解限”,新消费税开始实施,不少人高呼:“小排量车的春天来了。”
仅仅一年之后,大家就不那么乐观了。一些企业人士认为,虽然政府大力提倡节能减排,但有关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具体鼓励措施相对滞后。不仅企业给予厚望的燃油税迟迟未出台,各地出台或正在酝酿的新车船税,对小排量轿车的优惠倾斜也不够充分。
7月中旬,上海《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技术条件》(以下简称《技术条件》)已经通过上海市技术监督局的批准,目前已进入国家技术监督总局的备案程序。 有人把这项政策称为“二次限小”。
《技术条件》主要针对1.5升以下的车型,要求排量不大于0.8升的车型,最高车速不低于130公里/小时;排量大于0.8升的,最高车速不低于140公里/小时等等。
秦力洪认为,政府制定严格的小排量车技术标准,有利于市场健康发展。但《技术条件》的政策导向并不明晰,是鼓励还是限制小排量车,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
“总体看,国家还是鼓励发展小排量车的。但从上海技术标准看,小排量车的地方政策似乎在收紧。这肯定将影响小排量车在当地的销售。”一位业内人士说。
观念转变 质量提高使日本小排量车“翻身”
小排量车为何不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很多人分析说,“爱面子”是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文化,车不仅是代步工具,更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那么在小排量车盛行的日本,是否也出现过类似情况?
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处代表本川浩浩告诉记者,“面子问题”在日本也曾出现过。
日本汽车消费经历过三个阶段;1970~1975年,主要以排量0.36L的微型车为主;1975~1980年,日本进入了换车时代,不少微型车被换成了中级车;1980年至今,日本家庭开始普遍拥有两辆车,微型车销量在这个阶段再次快速增长。“第二个阶段微型车销量缩水,就是“面子”面子导致的。”本川浩说,“消费者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
本川浩介绍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日本人的购买力普遍增强,汽车价格也有所下降。消费观念的多无化使汽车不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只是普通代步工具微型车价格便宜、易于驾驶、维修费用低,正在越来越多地驶进日本家庭。
关于小排量车的问题,铃木(中国)北京事务所所长桥本俊明也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他说,日本当初发展小排量车,是为了实现“每个人都有车”的梦想。2006年,日本微型车所占市场份额为32%,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在总结经验时,桥本俊明说,微型车之所以在日本受欢迎,是因为企业生产出了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原华晨汽车总裁技术顾问傅世枢向记者介绍说:“日本小排量车大量采用超轻钢制车身技术,这样的钢板抗拉强度是普通钢板的好几倍,还可以使整车的制造成本降低24%。但很多中国企业不愿采用这种新技术,因为这意味着大量的设备更新投入和制造工艺的完全改变。”“要想解决中国小排量车发展的问题企业决策者必须下决心转变思想。”傅世枢说。
作为企业决策的参与者,桥本俊明表达了他在这方面的顾虑。他说:“采用了新技术的产品,价格肯定要高,消费者能否接受就成了问题。”他认为,消费者意识的改变有助于推动企业决策转变。“如果消费者把产品质量放在首位,而不是认为价格便宜最重要企业自然会为研发新技术而努力。”
本川浩还补充说:“现在中国的小排量车动力性能比以前提高了很多,但是还有很多人认为它的速度慢。如果大多数人能够遵守交通秩序,快车慢车各行其道,交通效率提高了,或许人们会改变对小排量车的偏见。”
责任编辑: 陶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