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家车网!
城市频道: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杭州 | 宁波 | 南京 | 郑州 | 西安 | 长沙 | 温州 | 金华 | 慈溪 | 舟山 | 台州 |
全部地区
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行业 > 汽车赛事 > F1中国第一人竟恐高 学习优异幼年已展过人天赋

F1中国第一人竟恐高 学习优异幼年已展过人天赋

大家车网 2012-04-05 00:00 来源:雅虎体育 作者:

尽管之前有北京小子程丛夫参与迈凯轮青年车手培训计划、有荷兰华裔车手董荷斌成为雷诺车队第三车手,但此两人终究没能驾驶F1赛车出现在大奖赛的赛道上。缺少一张中国人的面孔,也令F1掌门人伯尼遗憾不已,不过这一次,一个叫马青骅的上海小伙有望改变这种尴尬的现实。

bsp;4月5日,F1HRT车队官网发布了一条让人意想不到的官方声明:中国车手马青骅正式加入HRT车队青年车手发展计划,从此马青骅将作 为这支西班牙车队的一员。在上海,2012F1中国站现场,马青骅穿着HRT的队服,出现在了记者面前,冷静和慎重的展望着自己的赛车之路。

恐高但不恐速

平衡感超人一等

马青骅能与一支西班牙车队联系起来,自然与2008年参加西班牙F3锦标赛的经历有密切联系。但与赛场上的风驰电掣相反,马青骅在赛场外安静而 腼腆,一个人的性格并不会随着他所从事的职业改变太多。因为常年在欧洲训练和比赛,马青骅的父母不能时常陪在儿子身边,所以F1上海站,也成了家人团聚的 好机会。

马青骅的妈妈黄健芳告诉记者,马青骅从小就非常安静,不愿意和陌生人说话。除了内向,马青骅小时候还有点儿恐高,所以她和马青骅的爸爸马强云一 直想找一种方法锻炼孩子的胆量。马青骅七八岁时,有个周末一家人出去打保龄球聊天时说起当时刚兴起的卡丁车,恰巧保龄球馆所在的活动中心就有一个室内卡丁 车场,夫妻俩一合计就决定带马青骅试试。上车开了一圈后,小马青骅就喜欢上了这项运动,从此每个周末开卡丁车就成了他的固定节目。1999年参加专业卡丁 车培训后,父母为马青骅购买了第一辆自己的卡丁车,在2004年参加了两年的雷诺亚洲方程式比赛后,17岁的马青骅第一次在心里明确了要成为一名职业车手 的目标,而从小就看的F1比赛,正是马青骅为之奋斗的方向。

但凡是成功的车手除了后天的刻苦努力,还需要些天赋,马青骅的平衡能力从小就高人一等,两三岁的时候就能骑着两轮的小自行车到处跑,稍微大一点 儿就能娴熟地驾驭滑板。马青骅对于赛车的敏感程度在小时候也有所表现,那时候马强云开车,马青骅就坐在旁边,只要声音变了,马青骅就帮爸爸换挡。

烧钱的运动

500万堆出的车手

虽然赛车并不是什么贵族的运动,不过赛车却比任何运动都要烧钱。中国著名车手程从夫此前每年狂烧几百万人民币参加各种比赛,而马青骅的家庭也为他的梦想进行了全力支持。黄健芳说:“在2005年进入A1之前,至少花费了500万为儿子圆梦。”

赛车界的成名率其实并不高,而在成名之前,各种费用需要自己承担。按照马强云的话来说就是:“其实细的账目是永远也算不清的,每次参加比赛的机票、住宿什么的,账目是没办法算的,我只能毛估一下,几百万是跑不掉的。”

实际上,除了经济上的支持,家人也通过各种方式为儿子圆梦。为了能让儿子有更多的练习机会,他的家人在2003年就开起了卡丁车场,给予了马青 骅最最重要支持:“我们对儿子没什么特别的要求,不像有的孩子,从小父母就要求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教育环境也很宽松,只要他喜欢,我们就能够全 力支持。”

这样看来,马青骅的教育模式与台球神童丁俊晖很像,但与小丁不同的是,马青骅不仅开车开得好,而且学习成绩也很好。在进入职业赛车之前,马青骅曾在上海的一所重点中学读书,成绩颇佳,即便是成为了职业车手,他仍旧利用业余时间在大学学习,专业是赛车工程,而他就读的拉夫堡大学是英国排名前10的大学。

要开上F1

超级驾照不是唯一

能够进入HRT车队的青年车手计划意味着离F1又近了一步,但是要开上F1,横亘在马青骅面前的第一要务就是超级驾照。这是由国际汽联发放的,是车手进入F1的准入证,目前全世界也只有不到100人拥有这张驾照。如果马青骅想要开上F1,超级驾照是一个最基本的条件。

马青骅自己还表示:“如今能够加入HRT车队,主要的目标还是跟着两位车手学习,因为F1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对我来说,首先能够增加自己对F1的认识和理解,因为F1与我之前参加的比赛不同。”

由于F1是世界上最快的赛车,其速度已经可以与飞机起飞时相近,速度和安全也是在围场里永恒的话题,在马青骅看来,实际上赛车是世界上最安全的 运动:“赛车真的很安全,在我看来比世界上其他运动要安全多了。在赛车世界里,每一项赛事对于安全都有着严格的规定,特别是F1的安全系数高的惊人。其他 运动,比如说踢球有可能会弄伤自己,但是我开车这么多年了,虽然发生过意外,但是从来没有伤害到身体。”

本报特派上海记者丁潇雅

(责任编辑:赵赛一)

责任编辑: 张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