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家车网!
城市频道: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杭州 | 宁波 | 南京 | 郑州 | 西安 | 长沙 | 温州 | 金华 | 慈溪 | 舟山 | 台州 |
全部地区
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行业 > 汽车赛事 > 韩寒什么时候会OUT

韩寒什么时候会OUT

大家车网 2012-02-07 00:00 来源:雅虎体育 作者:

本报评论员 李铁

最近,《时代周刊》公布了2010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候选人名单,除了奥巴马、希拉里、李光耀这些“老套”的候选人之外,韩寒也位列其中,这令韩寒的粉丝们有点受宠若惊。

《时代周刊》赋予韩寒的头衔是“中国最畅销的作家之一”,而实际上,韩寒今天的盛名绝大多数并不是因为那几本上了畅销书排行榜的文学作品,如果仅仅是因为那几本讽刺中国教育的小说,韩寒真还很难实现与郭敬明的多大区分。

尽管他本人相当不屑郭敬明,但遗憾的是,他早期小说的读者,和郭敬明的读者,区别只是一个中学班级里不同的群体而已。即使他的小说再畅销,恐怕也很少有25岁以上的读者关注。如今盛赞韩寒的一些文化名人,比如鄢烈山、张鸣、梁文道、陈丹青等人,也很少有人会去看他的小说。

当然也不是因为他的赛车成绩,苛刻一点说,对于普通公众,韩寒参加的那些赛车赛事可能还没他本人有名。更不可能是因为他长得帅,尽管他的发型和长相都酷似谢霆锋,但即使完全整容成了谢霆锋,也上不了《时代周刊》的榜单啊。

今天的韩寒,核心竞争力还是要落在“公民韩寒”、“公共知识分子韩寒”、“意见领袖”这一面上。当然,一流的国内赛车手、畅销书作家、帅哥,这些身份无疑也使“公民”、“公共知识分子”的头衔,来得更容易一些,更炫目一些。

不管他本人口头上喜不喜欢这些头衔,但这是事实:今天韩寒的公众影响力主要来自他的博客,来自他在博客中对各种社会热点事件的辛辣评论。

韩寒是当代鲁迅吗?

截至4月7日,韩寒的主博客的累计访问量已经达到了3.46亿次,早就成为了中国点击量最大的博客。他达到这一访问量,只用了253篇文章。一篇文章的点击量过百万,可谓是家常便饭。以最近的一篇《韩峰是个好干部》为例,阅读116万次,评论1.1万条,转载1190次,收藏619次。

试问,当今中国,乃至当今世界,有几人的言论能有如此的影响力?

韩寒是不是当代的鲁迅?这其实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事实已经作出了最好的回答。作为这个时代的意见领袖,他的言论已经深深嵌入到了诸多公共事件当中。仅以影响力论,韩寒不是当代鲁迅,谁是?

韩寒的走红一不靠权力,二不靠有组织的炒作,而且还不能说他是靠媚俗,因为他赢得了不少大牌公共知识分子的赞赏。从这个角度来讲,他肯定是个中高手。

我常觉得人的思维能力应该细分为很多不同的区域,就好像有人数学天生厉害但外语总是不及格一样,是很不同的一些天赋。对于社会政治等问题的一种批判思维能力,一种识别谎言的综合判断能力,是有别于智商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很难用考试来测试。甚至与知识的多寡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信很多人都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同样是考上清华的省状元,但在有关社会、政治、历史等问题的判断上,批判思维能力差距极大,有人天生判断敏锐而精准,有人却极容易被蒙骗,甚至可以被称为“脑残”。

我们姑且称这种能力为“批判思维能力”,对于公共知识分子而言,这种能力具有核心价值。在我看来,韩寒的“批判思维能力”很强大,天分相当高。仅就天赋而言,国内时评界的名家能比得上韩寒的,为数不多。

他的敏锐常让我想起傅斯年,一个“批判思维能力”在胡适之上的人。即使韩寒没走作家的路,最后做了学者,我相信他的学问也一定做得不错,至少充满灵气。

这可能也是韩寒不屑于一帮教授们的批评的原因,因为以大多数批评者的能力,还跟不上韩寒的思维。

我并不认为韩寒很狂,很叛逆。狂嘛,像这么聪明的人难免都有那么一点。叛逆则完全说不上,因为在绝大多数社会问题的判断上,韩寒秉承的是当今世界最主流的价值与常识,只是在我们这个特殊的语境下,有些人却觉得这是叛逆。这就不是韩寒的问题了。

这个“鲁迅”太山寨

从韩寒开始走红一直到现在,对他的评价一直都充满争议,对韩寒的水准不屑的文化人,绝不在少数。这些批评,韩寒本人显然已经无法作简单回应,因为其中的很多批评,是切中了韩寒的局限。如果对这些批评进行一个粗略的概括,那就是:韩寒的评论缺乏技术含量。

不管是批评还是赞美韩寒的人,都会提到韩寒说的都是“常识”。赞美他的可以说,他用谐趣的语言捍卫了常识,其实有时候这个时代最缺的就是常识。比如,陈丹青说韩寒只是“一个说了大实话”的人。郑渊洁说他很像《皇帝的新衣》中说真话的小孩。

批评他的人说,韩寒仅仅只知道一些常识,认为韩寒的文章其实没有多大价值,只是擅长痛打落水狗,他所“针砭”的时弊,都是思维健全的公众早已看清的流弊而已。这些东西,并不需要多大的洞察力,更像是加长版的新概念作文,对思想的推进功能不明显。说这就是公共知识分子的思考,实在是说我中华无人。

而被韩寒的粉丝们大为推崇的文采,不过是些抖抖小机灵的俏皮文字。这些油滑的插科打诨文章和脱口秀差不多,其启蒙意义相当有限。或者说,韩寒的文章还难说有多大的启蒙意义,因为那些喜欢读韩寒博客的读者,早已经对这些问题有了相同的判断,阅读只是寻求一种一起围殴的快感而已。韩寒的文章,既没有为读者们提供一些新的知识,也没有提供一种新的视角,狂欢之后,倒没剩下什么。

“老虎们”都到哪里去了

哪个时代都需要一些机灵的插科打诨的“怪才”,但一般来讲,这样的“怪才”不太可能成为一个时代公共知识分子的主流,更别说成为一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但韩寒做到了。这显然不是因为韩寒的个人有多伟大,而是这个时代出了点问题。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老虎们”都到哪里去了?

按照常理,承担启蒙重任的公共知识分子,学院派应该是主流,因为他们能最先突破信息和理论的封闭,在理论和知识上都具有优势。但自打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学院派集体衰落了。发生了什么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首先,思考当下的社会问题,公众似乎已经不再需要多复杂的理论和多有技术含量的东西。

这个说法听起来有些奇怪,我们来看看三十年来思想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妨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还在于思想层面的欠缺,也就是说,经过了长时间的混乱,整个知识和思想资源极其匮乏,人们还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社会进步的最大阻力在于与一些错误的思想作战。一旦人们知道怎么做是对的,一定会照着对的方向去做。因为在改革初期,来自于利益层面的阻力很小。

在这个背景下,启蒙的主要需求就是知识,因此,从80年代初一直到90年代中期的十几年,学院知识分子英雄辈出。至今活跃的学院派知识分子,几乎都是那个时代冒出头来的。

在那十几年里,启蒙的几条主线都在几个学术领域里推进,有对当代史的研究与反思,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批判,还有对西方经典及理论的译介与传播。从80年代初一直到90年代中期,你可以看到研究与思考越来越深入,学理上的探讨越来越精致和专业。

开始是一批老先生带着刚冒出头的青年一辈从普及常识入手,从极其有限的学术资源来阐释启蒙,李慎之、王元化等老先生带着恢复高考后的新三界们开始了破冰之旅。到90年代初,一批学术训练更加健全的新锐逐渐成长起来,学问和思想都越来越成熟。将早期的《走向未来丛书》的那批参与者与后来留学归国的刘小枫等人所做的学问与思考作个对比,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到一个进步的轨迹。学者们的西学越来越好,看问题也越来越深入。

在90年代中期,新三界一代挑起了公共知识分子的大梁,刘小枫、秦晖、徐友渔、贺卫方、朱学勤等人都是那个时代的活跃人物。而他们的70后学生辈,继续学术思想推进的势头本来毫无悬念,因为他们有着比新三界们更健全的学术训练,外语功底也更扎实,很多人更是直接从国外学成归来。

但这批70后的学院派,却成了思想史上的失踪者,今天还活跃着的体制内学院派,依然是秦晖等老面孔。这是为何?

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90年代中期之后,改革和社会进步的阻力已经不再是思想和知识的问题,利益成了前进的主要障碍。形成了这样的局面: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出于利益,就是改不动。随着矛盾与问题的积累,中国的许多问题已经成了秃子头上的虱子,有点正常思维的人都能看懂,根本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理论来指导了,启蒙事业对学院派知识分子的需求逐渐降低。

另外一个原因也不可忽视,那就是高校的体制问题,糟糕的学术环境和待遇,使得很多的优秀人才不愿意去做学术研究。加上高校内体制的巨大束缚,也使得70后、80后的学院派很难有人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冒出来。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近几年活跃起来的公共知识分子多半都是脱离体制生存的,比如陈丹青、艾未未,还有韩寒。他们都不靠体制内的资源生活。身自由了,心才自由。

互联网时代言说方式

说到韩寒的走红,就不能不说互联网带来的言说方式的巨大变革。

前面我们说,当改革的阻力由思想变成利益以后,启蒙就进入了一个瓶颈,而且在这个瓶颈中,一卡就是十几年。公众暂时已经不再需要学院派来分析深刻的道理,而对于媒体所展示的各种耸人听闻的煽情报道,也有了相当的审丑疲劳。

如果道理已经烂熟,而你又无能为力的时候,你会怎么办?调侃与自嘲,正是弱者的典型表达方式。人们开始变得不好好说话了,因为已经没多少好说的了。而韩寒插科打诨的俏皮话,正好挠到了这个时代的痒处,互联网的普及为挠痒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服务场所,韩寒也很快因为搔痒而名闻天下。

互联网给读者带来了资讯的爆炸式增长。那个资讯匮乏、一个办公室订阅一份报纸、连中缝广告都舍不得放过的时代已经被互联网资讯炸没了。据说网民们阅读时,在一个页面上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他们更需要快餐,而且,不管多好的文章,都必须轻松好玩。这正是最近微博火热的原因所在,而韩寒的博客文章,其实就很像微博。

推特公司的创始人杰克始终很难理解,在美国,推特更多的是用来做生活交流的社交网站,而中国的推特用户们为何却热衷于在上面谈政治。他不知道,中国的网民们,有时候只是需要一种围殴的发泄和狂欢,微博的虚拟世界,是最好的场所。也因为同样的道理,韩寒成了这个时代“最好”的公共知识分子。

虚拟世界里的围殴与狂欢,归根到底太飘渺,当这种找到共鸣的新鲜劲开始过了的时候,当油滑的俏皮话和微博一样泛滥之后,没有多少干货的韩寒,也自然不会那么火了。

韩寒说他2000年后就不怎么看书了。如果我们的社会发展度过了这个煎熬的瓶颈期,当中国的社会问题不再像秃子头上的虱子继续摆在那里的时候,这个不读书的韩寒,可能必须拿起书本,搞点更有技术含量的东西才能避免被OUT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都盼着那个不读书的韩寒早点OUT了。

(责任编辑:朱晓时)

责任编辑: 强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