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2-05-26 07:09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
也许不久,我们就能“给轮胎贴上类似冰箱能效标识的标签,通过对燃油消耗、湿滑路面抓力等指标分级促进轮胎性能提高,进而实现轮胎的节能环保。”前不久,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橡协)会长范仁德在2012年中国橡胶年会上如此表示。据悉,目前我国轮胎行业已就推动绿色轮胎产业化发展达成共识,中橡协将参考欧盟轮胎标签法和REACH法规,并结合我国节能降耗要求,制定符合国情的绿色轮胎产业化法规。
节能环保是发展方向
以安全高效、节能环保为主要特点的“绿色轮胎”,是国际轮胎工业发展的主流方向。据了解,“绿色轮胎”采用新技术配方设计,与一般子午胎相比,滚动阻力降低20%~30%,节油2%~4%甚至更高,行驶里程提高35%,每百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400克左右,同时更加安全可靠。如果国内轿车全部配装这类产品,每年可节约汽油消耗41万吨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0万吨以上。跨国公司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发“绿色轮胎”,除改进配方外,还在有效降低噪音,提高轮胎的抓着力、舒适性、操控性等安全性能,实现轮胎行驶过程中的动态智能监控等领域进行重点突破。目前,各大国际轮胎品牌都已经把“绿色轮胎”、智能轮胎、安全轮胎的普及作为今后发展的重点目标,这也是我国轮胎产业继实现子午化后的又一个新的战略目标。
随着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近年来,我国轮胎产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轮胎产量、出口量、企业数量都居世界首位,形成了完备的轮胎工业体系。但不可回避的是,轮胎行业整体而言属于“大而不强”。据了解,目前我国轮胎产品仍然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一个轮胎试验场。大多数轮胎价值构成中,制造成本比重大,技术含量低,服务增值少。而在制造成本中,原材料成本占主控地位。在国内天然橡胶资源对外依存度超过7成的情况下,我国轮胎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中国轮胎产业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与国际品牌还有较大的差距,出口则面临着轮胎标签法等技术壁垒和贸易摩擦等。与此同时,欧盟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对绿色轮胎建立标准和法令,采取强制性的技术规范加以推广。
范仁德指出,根据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要求,很多国家对轮胎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酝酿或已经实施轮胎标签法规。如日本从2010年就开始实施自愿轮胎标签制度,美国早在6年前就通过了包含轮胎标签规定的法规,而欧盟、韩国将从今年11月1日起,实施强行性轮胎标签法规,届时绿色轮胎的全球市场份额将增加15%以上。
标准缺失制约产业发展
范仁德说,我国在制定类似标准和规范方面仅仅起步,与欧美日等都有差距。我国绿色轮胎的定义模糊、标准缺失、检测手段不足已制约了我国轮胎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这就需要借鉴欧盟企业、政府、协会三位一体化的模式,制定国家标准,对达标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分阶段推进绿色轮胎产业化,并以此促进轮胎行业技术升级、抑制投资冲动、提升产业集中度、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中国产品的国际形象。
依照计划,未来我国可以生产绿色轮胎的企业要达到50%,25%的企业绿色轮胎产量超过普通子午胎的目标。虽然绿色轮胎的产业化难度较大,在原材料和工艺等方面都需要革新,但要实现轮胎产品升级、提高国际市场份额,出台绿色轮胎标准、完善相关检测手段宜早不宜迟。
据尚普咨询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轮胎外胎市场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显示,未来数年中,绿色轮胎就是我国轮胎行业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符合国情的绿色轮胎产业化法规的制定推出,这就意味着我国绿色产业化战略正式启动,将为轮胎行业产业调整、技术升级指出明确的方向。
范仁德表示,目前我国生产的轮胎40%以上出口,欧盟是我国汽车轮胎的第一大出口市场,虽然欧盟REACH(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及轮胎标签法规是典型的非关税贸易壁垒,但同时也是我国轮胎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倒逼我国要尽快调整轮胎行业的产业结构,实施低碳经济战略,推动绿色轮胎产业化发展。
绿色轮胎自律标准制定启动
据范仁德透露,此前中橡协已组织有关企业到欧洲考察,并组织了轮胎标签法培训,下一步中橡协将制定一个和国际接轨、符合国情的绿色轮胎产业化法规。
另外,中橡协技术经济委员会日前已经成立《绿色轮胎产业研究》课题组,将在2012年年底前完成中国绿色轮胎自律标准的起草工作,争取在2013年底具备启动“绿色轮胎非强制性分级”的条件。
据了解,绿色轮胎自律标准中,绿色轮胎的概念不仅包含了产品本身的节油环保,还包括了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的内容,即轮胎生产全过程践行绿色制造理念,应用周期倡导绿色使用。自律标准将体现绿色轮胎的以下要求:使用环保、无毒无害符合欧盟REACH标准的原材料,生产过程实现低能耗、低噪音、低粉尘、低烟气,产品具有低滚动阻力、低燃油消耗、出色的操纵稳定性、更短的制动距离、更好的耐磨性、可多次翻新等。
在这种背景下,专家表示,我国轮胎业要变压力为动力,加快技术升级,推动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轮胎产业由“加工增值”向“设计增值”转变,由“生产型增值”向“服务型增值”转变,由“做产品”向“做品牌”转变,依靠科技创新,打造轮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生产力模式。
责任编辑: 吴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