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家车网!
城市频道: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杭州 | 宁波 | 南京 | 郑州 | 西安 | 长沙 | 温州 | 金华 | 慈溪 | 舟山 | 台州 |
全部地区
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用车 >用品 > 通讯 > 国内汽车电子专利维权路上的双重困境

国内汽车电子专利维权路上的双重困境

大家车网 2011-08-02 09:34 来源: 慧聪汽车网  作者:

慧聪汽车网8月2日报道 国内汽车电子市场规范缺失已为众矢之的,衍生出的山寨、盗版等乱象层出不穷,近期无论是e路航商标侵权之争,还是优路特GPS四维美行正版声明,都是这种乱象的折射。深圳专利协会副会长、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负责人张全文指出,目前全球的车载导航产业正处于知识产权布局的关键阶段,围绕车载电子产品的知识产权纠纷发生频率显著上升,越来越多的重量级企业牵涉其间。

然而面对种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大多数企业选择低调处理此类事件,甚至不了了之,个中与行业制度规范缺失有主要关联。然而,除此之外,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在专业性和繁琐性上也令许多被侵权企业望洋兴叹。不仅如此,行业乃至社会对企业专利维权的舆论也将左右企业的侵权信心。繁琐的诉讼过程产生的时间压力,媒体舆论压力,俨然成为汽车电子专利维权路上的“双重困境”。

时间压力:丰田“拖字诀”

7月22日,赛格导航诉广汽丰田G-book专利侵权案一审二次开庭在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控辩双方就案件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激烈交锋。 正如媒体及专家在去年这起纠纷开始之初的预言一样,丰田在此次“侵权门”事件中采取了一贯的应对措施:沉默、漠视、拖延——不承认专利有效,将进一步提起行政复议;否定赛格导航当庭拆解了车上的丰田G-book智能副驾系统后的判断,表示要等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鉴定……

若不是媒体在报道新闻时附注的新闻背景链接,很多读者或许不会意识到一审二次开庭与上一次已相隔近一年。去年8月,国内车载导航业龙头企业深圳赛格导航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圳宣布,已就丰田G-BOOK“智能副驾”涉嫌专利侵权事宜,将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广汽丰田方面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向赛格导航赔付经济损失及相关费用共计240万元。

丰田耍“拖字诀”,赛格导航如若继续奉陪,便会陷入持久战,但这一过程中,将拖扯其大部分时间与精力。国内知名知识产权专家张全文分析丰田侵权案时表示,如果丰田采取一贯的应对模式:在媒体上沉默、在诉讼上采用申请专利无效等方式进行拖延,可能会对赛格导航造成不利局面,“一个是行业龙头民族企业,一个是世界级的大企业,这是不同等级的较量,实力处于下风的企业最大的劣势是拖不起。”尤其是这种涉外维权,诉讼费用甚至上千万。时间压力最终变成经济压力。

舆论压力:质疑炒作

如今社会对“炒作”二字极度敏感,任何营销活动都被冠以“炒作”对待。此次赛格导航起诉广汽丰田G-book专利侵权案,尽管案件已交由法院裁定,但媒体在舆论上依然作出不同猜测,质疑赛格导航借此事炒作的观点便是其中之一。

赛格导航副总经理洪军在相关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有超过300家品牌和众多山寨厂在分食这个市场,而且它们绝大多数靠硬件比拼价格,使得这个市场已经成为了“红海”。质疑者以此为据,加上了解到的赛格导航近年利润率也逐渐下降,由早前的“最差也在10%以上,降至目前的只有约8%”的数据,认为“在此背景下,公开与大名鼎鼎的丰田及其G-BOOK相抗衡,赛格导航一下子广为人知。”

这种情形不仅发生在汽车电子行业。我国环保领域的一起重大涉外专利诉讼历时7年,最终以武汉晶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胜诉结束一审。武汉晶源副总裁何珂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感慨:“官司打得很艰难,以致我们天天想放弃,但没有回旋余地。我觉得我们所面对的困难,不仅是法律的、制度上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要与弱国心态抗衡。说中国人从外国引进技术,好像都是正常的,说外国公司侵犯中国技术,很多人就一下变得警觉了。实际上,我们听到了各种各样的耻笑,我们一定要把这场知识产权保卫战打到底,否则就没有办法生存发展!”

此外,即便是苹果和宏达电(HTC)之间的侵权纠纷,当名气更大的苹果状告宏达电采用andriod平台侵权时,媒体又以苹果市场份额缩减,单挑宏达电,是欲以维权知名打击竞争对手评论。更有专家直言,像全球市值第二大企业苹果这样,因为在他们创造出的市场上失去占有率发起诉讼;他们的目标,就是在扼杀创新及市场竞争。

结语

汽车电子专利维权路上的双重困境归根结底是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舆论压力更多呈现的是阶段性的猜测和观望,但时间和经济压力却很可能真正迫使维权企业半途而废。赛格导航与丰田G-book专利侵权案只是这种双重压力下的典型代表,这场汽车电子行业的专利维权案都将成为前车之鉴——无论从营销炒作还是纯粹的专利维权来看。即使维权成功,如何将消费者心中错误的专利印象扭转,重夺消费心智,是维权胜利后更应思考的问题和面临的压力

责任编辑: 张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