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4-01-19 11:16 来源:网摘 作者:综合报道
据中汽协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3.9%,其中乘用车销量略高于整体增幅,达到了15.7%,这一增幅超过了年初多数业内人士的预期。不过,在整个车市发展一片向好之际,中央相继颁布的节能减排政策和地方政府相继推出的限行限购政策又给车企们敲响了警钟——指望汽车行业像前几天那样的爆发式发展是不太可能了。
作为车企下游的零部件供应商们也无一没有感受到车市发展趋紧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拓展业务,提升或巩固现有市场份额成为所有零部件企业的重点功课。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里,记者采访了包括制动系统、安全系统、汽车内饰、滤清器行业、自动化产品、车联网等领域多家零部件企业,通过对这些企业的采访可以发现,尽管身处不同领域,一些零部件供应商针对车市采取的应对措施也多有相通之处,以下是笔者对这一年来不同零部件企业与服务商的应对措施的梳理与盘点。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加强国产化是关键
随着车市增幅的逐渐放缓,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车企对于零部件厂商的考核标准也日益提高,其中成本控制水平和快速反应机制成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大陆集团动力总成系统部传感器与执行器业务单元高层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陆旗下的大部分传感器和执行器产品都已经引入中国市场,其中执行器产品大部分已经实现了本土化生产。该高层指出,本地化生产给大陆带来的最大优势便是降低物流成本、快速对接客户以及避免由于汇率造成的损失。而这一点同样得到了全球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商费斯托的认同。在过去的几年里,为了给本土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与解决方案,费斯托耗资2千万欧元对济南工厂进行扩建,并增设了费斯托中国物流中心,除此之外,与很多跨国公司一样,费斯托也在中国上海设立了亚太技术中心,并于2012年开始对该技术中心进行扩建,进而针对本土客户需求开展更好的本地研发工作。为了更好地契合本土客户的需求,该技术中心的工程师队伍几乎均是本土人员。
同样的,汽车制动卡钳领域的零部件供应商CBI今年也加快了在华业务的布局,为了更好地贴近主机厂的需求,公司在武汉建厂,其业务可辐射至整个华东、华中和西南一带。CBI全球CEOMartinaMerz表示,中国市场在其全球业务中占有重要比例,因此未来公司的目标是实现100%的国产化,并将尽快在2014年实现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其本土化决心由此可见一斑。
行业政策趋紧 “低排放,可持续”成主旋律
今年以来,全国大面积地区相继遭遇了雾霾、浮尘等恶劣天气,尽管有专家媒体为车企喊冤,认为汽车废气排放并不是造成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汽车废气排放是造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2012年北京环保局公布的检测数据,机动车排放形成的PM2.5约占PM2.5来源的22%。因此,今年两会期间,无论是代表们的提案还是中央高层对于汽车行业都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 “低排放、可持续”。国务院在今年年中部署的防治工作十条措施便明确提出,地方政府可据大气污染等级实施汽车限行,而事实上,今年已经有更多的城市加入到限行限购的行列。此外,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都有意通过征收排污费或提升排放标准的形式降低尾气污染。
德国化工企业巴斯夫高层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市场对于排放标准制定的政策日趋严格,而巴斯夫认为最现实的解决方法便是通过汽车的轻量化来降低排放,其提供的解决方案便是具备高强度的塑料零部件,不过由于塑料零部件对于主机厂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因此还需要一个逐步接纳的过程。轻量化的思路同样也得到了瑞典知名铝热传输供应商格朗吉斯的认同,其总裁马越寒告诉记者,汽车重量每降低1%,油耗便可降低0.7%,因此轻量化的材料对于汽车排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格朗吉斯现阶段的任务便是在保证高强度、耐腐蚀性能的前提下,开发更加轻量化的合金铝材料。
除了低排放,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汽车工业面临的新课题,如今车企对零部件供应商的要求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三废处理”等基本要求,不少零部件供应商表示,在保证性能、价格等基本要素的前提下,主机厂还提出了新的要求——环保安全,这其中将涉及到对工艺、原材料等方面的考核。江森自控专业汽车内饰集团的亚太区副总裁理查德•郑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环保是中国车市逐渐成熟后对零部件供应商衍生出的新需求。而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江森自控近年来一直注重研究开发生物机的内饰产品,从而为一直以来备受热议的车内空气污染提供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市场导向高于产品导向 供应商酝酿渠道变革和业务变革
在早期中国车市爆发式增长时期,鉴于车市发展整体基数较低,增长空间广阔。因此,不少零部件企业纷纷采用“产品导向”的策略拓展在华业务,通常只是将国外成熟的技术进行简单本土化改造后的再应用。然而,随着中国成为世界汽车保有量第一大国,增长的空间相对减少很多,如何在有限的市场蛋糕中分得一杯羹关键在于是否迎合了市场需求。因此,本土消费者的需求成为零部件企业研究的重点方向。TE中国汽车事业部高层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实现在中国市场业务的增长。TE在华采取的措施除了加强投资外,最重要的便是丰富产品种类,推出定制化的产品。这些产品均在中国研发,同时也在中国从事生产。胶带应用领域的供应商德莎对于如何快速提升在华业务也有自己的解读,其高层向记者透露,近年来公司在本土化进程中实现了从“产品导向”到“应用导向”的转变。原先通过研发的新产品的特性决定其应用范围,随着市场竞争激烈,为了尽快巩固和提升市场份额,企业及时调查市场对于胶带产品的新需求,通过研发、测试等环节满足其需求,进而快速进入市场,抢占市场份额。
除了从产品本身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渠道变革也是企业期望提升业务覆盖范围和企业知名度的重要途径。汽车照明供应商飞利浦指出,中国汽车的高保有量开拓了一个业务新蓝海,那便是售后市场。其高层表示,车市的成熟催使细分市场的消费群体迅速增长,优化现有渠道、建立新渠道从而实现售后渠道的全面覆盖将尤为重要。因此公司开始变革现有的渠道布局方式,加快渠道的下沉,致力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飞利浦汽车照明授权零售店。
而同样为易消耗品,滤清器行业的零部件供应商在渠道变革方面却采取了不同的策略。索菲玛滤清器亚太售后事业部总经理瞿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尽管不少零部件企业以达到终端客户为目的,采取层层下探的形式。但是这种渠道布局实际可行性却有待商榷,其指出过多的经销商或者代理商布局,有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内部竞争,从而引发价格战,最终造成经销商利润的下降,优质的经销商会因此而放弃对该厂家的代理权。因此,索菲玛针对售后渠道布局的理念是“少而精”,一方面严控代理商的数量,避免过多网点布局造成的恶性竞争,与此同时,挑选资质优秀的代理商,保证其业务范围具有足够的覆盖面。
笔者小结:通过对一年来不同领域的零部件企业的发展盘点,不难看出尽管零部件供应商针对政策趋紧的车市的应对措施不同,却都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国市场最重要”对于零部件企业而言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需要企业付诸实际行动的一场抢夺市场份额的战役。
关键词:汽车零部件 责任编辑: 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