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2-06-04 09:34 来源:中国青年报(北京) 作者:
中国消耗世界15%润滑油 浪费惊人存误区(2)
总体而言,以昆仑、长城为代表的本土大品牌已从之前的“防御姿态”转入相持阶段,甚至略有攻势。
他们牢牢掌控着60%以上的市场份额。除了在高端乘用车市场和特殊类型的高精尖润滑市场,外资品牌相对本土品牌已不具备明显优势。5年前曾放言“枪口一致对外”的昆仑润滑油,如今反而比较低调地用“并驾齐驱”来形容与外资品牌的竞争胶着状态。
市场人士分析,未来几年海外市场增势缓慢,外资品牌对中国市场这个“增长的引擎”仍寄予厚望。
去年以来,来自俄罗斯、德国、韩国等地外资品牌“新面孔”也已经在中国市场抢滩布局,奋力争夺高端润滑油市场。像壳牌这样的老牌跨国公司,则连续增加在华投资,不但扩充润滑油产能,还把技术服务中心也移植到中国,拉开了“决战的架势”。
本土品牌阵营也在经历变化。统一润滑油总裁李嘉前一阵离职而去,有业内人士把这看做“鸟尽弓藏”的经典案例,也意味着民营力量的“衰落”。从某种意义上说,统一被壳牌收购之后,自身的成长空间并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反而扮演了为外资品牌进入国内中低端市场充当开路“先锋官”的角色。
相反,“三桶油”之一的中海油经过两年建设,年产60万吨的润滑油项目已告完成,显然会成为润滑油“国家队”参与国内市场洗牌的一支劲旅。
从前以散、乱、差著称的中小润滑油品牌一度被视为行业“垃圾股”,但它们旺盛的“草根”成长能力不能小看,在它们中间同样孕育着“新生代”的领军者。比如,东风SG、江苏龙潘、玉柴润滑、路路达等品牌,也都各具实力,并不缺少大力拓展市场的雄心。
刚刚实现品牌整合的时候,昆仑润滑油的战略是“紧紧盯住对手”,在与国际大品牌“对标”的过程中完成自我塑造。而今天,“二八”强弱格局已然改变,本土品牌力量实现快速崛起,而市场“群雄割据”状态并未打破,昆仑润滑油需要在惨烈竞争的“红海”里,找到品牌升级的“蓝海”。
为实现这个目标,廖国勤的方法很实际——要认清中国市场的“特殊性”。
首先,中国在全球市场中具有气候多变、地域辽阔、公路状况差等“道路复杂性”;其次,中国基础油来源多样,要从全球各个地区供油,燃油的油品含硫量高,使得润滑油使用中易酸化,这是“油品复杂性”;再有,中国车是“万国造”,在轿车市场“井喷”的时代,车辆工艺和性能参差不齐。
这些“特殊性”,都要求在中国市场使用的润滑油必须具有很高的“适应性”和“覆盖性”。
“我们把这些具体国情结合起来,针对中国道路,针对中国车,设计出最合适的整体用油解决方案。”廖国勤称,正是在这一点上,昆仑品牌才能在这些年成功进入通用、大众、长安、吉利、哈飞等各类汽车生产商。
车用润滑油市场70%~80%的份额是由4S店捆绑销售的(OEM)。至今,除了保护性和封闭性非常严苛的日系、韩系车,昆仑润滑油的市场覆盖基本实现“无空白”。
只有10年品牌积累的本土品牌,与那些有几十年、上百年的外资品牌相比,实现后来者居上的“赶超”并非易事。有时候不能只盯着存量市场的分割,而必须在既有市场格局之上创造增量空间。
这其实是一个市场重塑和再造过程。
对昆仑润滑油而言,狠抓自主创新、开掘科研原创能力,培育针对不同客户的“量身定制”式的润滑解决方案能力,只是其赢得市场的“硬实力”。而从“合理润滑”理念的推广入手,在培育消费者的同时,引导市场理性消费的观念,深化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则是塑造其“软实力”的重要抓手。
企业的战略视野与其责任意识是相辅相成的。廖国勤承认,昆仑“快换店”目前还没到蓬勃发展的时期,它还不能构成一个利润中心,但它所承载的“播种机”、“宣传队”的功能,却是着眼于未来市场竞争的提前布局。
她格外看重“快换店”深入社区之后起到的“星星之火”的作用。只有从这个意义上说,昆仑品牌的价值才能深入人心。
中国“汽车社会”亟须润滑
2010年,昆仑润滑油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共同发布了《商用车润滑导则》,这是国内第一个针对车用润滑发布的权威技术标准。目前《乘用车润滑导则》也在酝酿之中。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付于武认为,未来汽车产业以“节能、安全、环保”为三大主题,合理使用润滑油是提升中国汽车制造品质的重要环节之一。
付于武一直强调,中国汽车制造业目前最大的“软肋”不在整车,而在核心零部件制造能力落后。零部件的“空心化”,很可能使自主品牌轿车徒有一个品牌“空壳”,利润却随着零部件成本,流向德国博世公司以及日本零部件生产商那里去了。这恰恰反映了“中国制造”精细化不足的弊病。
润滑油就是汽车的“流动零部件”。昆仑、长城等本土润滑油品牌,同时扮演着扩大中国工业自主创新的阵地,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的关键角色。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友柏认为,在工业时代,所有的机械运动都产生摩擦,只要产生摩擦,就必须进行润滑,润滑油就像血液在人体各个器官之间流动那样,支配着机器的顺畅运行。
同时,就像血液中还有丰富的关于人的健康状况信息一样,润滑油也携带着大量关于机器设备健康状况的信息。
从更大范围看,刚刚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中国,包括汽车在内的各类机械设备“健康状况”并不乐观。
中国工程院2007年发表的一个报告指出,2006年全国消耗在摩擦、磨损和润滑方面的资金估计为9500亿元,其中如果正确运用摩擦学知识,可以节省人民币估计可达3270亿元,占当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5%。
事实上,“合理润滑”的经济意义与社会意义,同样是当下中国“汽车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难题。
在两三年里,汽车产业“井喷式”跨越发展迅速将中国推入“汽车社会”。轿车入户之后,随之而来的却是社会管理滞后、新旧观念冲突引发的“阵痛”。
当中国人陷入拥堵的车流中,或因为频发的交通事故而焦躁不安时,社会学家们的评价显得很尖刻:“曾经作为城市环境附属物的汽车,已经不仅变成城市的主要特征,而且已经变成城市的主人了。”
工具的异化,一直是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的主要烦恼。《后汽车时代的城市》的作者莫什·萨夫迪评价,北京等中国大城市重蹈了许多西方国家城市化的过程,“汽车—停车库—高速公路”似乎成了一种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
用润滑油行业的术语说,“汽车社会”带来的主要矛盾,其实是人与人、车与车之间的“摩擦系数”骤然增大了。
有人说工业文明“建立在10微米的油膜之上”。就汽车而言,发动机、变速箱和轮毂如果没有润滑油的支撑,就不可能良性运转。从摩擦学角度看,处于“磨合”阶段的机械设备,要从“边界润滑”过度到相对平顺的“流体动力润滑”,摩擦系数总要经历一个由高到低的“曲线”。
这从物理学上说明了,“汽车社会”在初始状态时,必然会经历那些“阵痛”。关键在于,能否面对“汽车社会”中人、车摩擦系数增大的困境,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润滑方法?
“合理润滑”由此对社会管理提出了启示意义:处理社会问题,肯定不能用“最贵的”,也不能“图便宜”,而要在社会效益与成本之间取其平衡,找到一种“最优性价比”方案。
廖国勤经常把润滑油行业比作“中国最好的EMBA实战演练学校”。她说:“每年销售200多万吨油,而我们的销售终端大约有20多万个,而且是各行各业、不同门类,什么人、什么要求、什么想法都有。”
虽然这个行业辛苦程度“能把人累死”,她还是流露出女性特有的执著,要“像做高档香水一样做润滑油”。
这种对机器的贴“芯”关爱,既是润滑油行业秉承的宗旨,也体现了步入“汽车社会”后一种广泛的工业文化诉求。
要经常给机器做个“体检”,查验一下“血样”,就能了解设备运行的健康状况,还不能忘了向设备使用者介绍最新“医学”理念,宣讲健康知识。这就是昆仑润滑油作为“润滑管理专家”的最主要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需要做到“像大夫一样行医,要像教员一样育人”。
责任编辑: 林夕
上一篇:网购谨防陷阱 你家机油是真的么? | 下一篇:汽车膜透光率偷梁换柱 成严重安全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