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2-01-30 09:42 来源:东方网 作者:
日前,江苏大巴车司机殷红彬因扶起一位被撞伤的老太太后却被指认为“肇事者”的事情被热炒,幸好大巴上安装的录像设备完整地记录了殷红彬做好事的过程,他才得以“洗冤”。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私家车主受到这件事的启发,纷纷开始在自己的私家车上安装一种名为行车记录仪的设备,这种设备可以以影像和声音的形式记录行车过程中发生的一切。一些车主表示,安装了这个设备,不仅可以避免做好事后被冤枉的事情再次发生,还可以在发生交通事故时,用作责任划分的证据。
“黑匣子”成热销产品
日前,记者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宣化街附近的一些汽车用品商店内看到,商家们都在出售一种名为行车记录仪的车载设备,价格几百到上千不等。一名店主向记者介绍,行车记录仪又被称为汽车黑匣子,其实就是一个车载录像机,安装在汽车前挡风玻璃附近,当发动引擎后便可以录像录影,透过高清镜头将车辆行驶途中的影像及声音完全记录。
记者在一家店内看到,行车记录仪的海报被贴在了最明显的地方,上面写着殷红彬扶老太太的事情,“铁证人,还原真相”几个字也被特意放大。店主向记者透露,自从“殷红彬事件”发生后,这种原本几乎无人问津的行车记录仪如今却成了抢手货。“这不都是让‘殷红彬事件’闹的吗?最近来买这个产品的人特别多,其实就像是买‘保险’,买的时候谁也不想这东西能用上,但是万一呢?”这名店主告诉记者,以前只有单位的公车和出租车来买这种行车记录仪,常常一个月都卖不出一台。可现在每天都能卖出五六台,基本上都是私家车主来买。
记者发现,行车记录仪除了在实体店中热销外,在网上也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记者在淘宝网上输入“行车记录仪”后,搜寻出来的结果有两万多条,价格更是从几十到几千元不等,有的店铺一个月内卖出了几百台这样的设备。一名店主向记者介绍,之前多数车主买行车记录仪是为了防止事故发生后,交警或保险公司的理赔员勘察现场时各执一词,无法保障自己的权利时可以有效取证。现在,行车记录仪在做好事时倒派上了用场。
很多卖家都以还原事实真相,保障自身利益来宣传该产品,有的直接用“还原事实真相避免被冤枉”为标题招徕买家。记者随机点开一些行车记录仪的卖家网页,发现好多卖家的宝贝详情中都特地附配着“殷红彬事件”的新闻图片及从网络上转载的文字。其中一家网店店主告诉记者,行车记录仪是最近开始火起来的,“之前行车记录仪确实没什么人买,现在这个产品已经成了我店的主打产品,车主们购买它多数是为了图个安心。”
购买者多为新司机
采访当中记者了解到,行车记录仪并非新生事物,只不过最近因为“殷红彬事件”才引起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对于很多人来说,购买行车记录仪的想法也许可以用“有病治病,没病强身”来形容。
据了解,为了获得更好的拍摄效果,行车记录仪几乎都使用广角镜头,有的甚至配置了多个镜头,以便实现360度全方位监控,达到防止“碰瓷儿”的目的。除此之外,由于行车记录仪可以在意外情况下拍摄到交通事故发生的全过程,因此成为新司机们的“居家旅行必备之良药”。
“现在市区那么多新手上路,刮刮碰碰在所难免,到底怎么处理,责任怎么划分,一时也难以说清楚,买个黑匣子当时就可以看回放,挺方便的。”一名正在选购行车记录仪的私家车主说。
记者发现,购买行车记录仪的私家车主大多为开车时间不长的新司机,而一些老司机却认为这种产品没有必要购买。有着十多年驾车经验的张先生说:“我是老司机,技术没问题,再说了,就算遇到被人冤枉的事情,身正不怕影子歪。时刻做好拍摄自己做好事的过程的心理准备累不累啊?”另一位司机王先生也认为:“你买这个东西的动机首先就是想别人是来骗你的,把人家看成那样不太好。做好事本来就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公德心。”
三无产品大行其道
采访中记者发现,市场上销售的行车记录仪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三无”产品。
“牌子?没牌子,这东西哪有牌子啊。”在宣化街上的一家汽车用品商店,销售人员听到记者问行车记录仪的牌子,显得非常诧异,“那些有牌子的也大多都是贴牌货,没几个厂家自己做这个的。”而在另一家汽车用品商店内,听记者问行车记录仪的品牌,销售人员直接把一个满是英文的包装盒拿给了记者。“不知道什么牌子,都是英文的,你自己看看吧。”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多家汽车用品商店,除了一个店主能明确说出自己销售的品牌外,其他卖家均表示行车记录仪没什么品牌,如果购买后出现问题,可以回来找商家维修,保修期一年。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董弘扬认为,依靠记录仪来验明清白,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司机法制意识的提高,同时也表明了他们的一种态度遇到类似的情况,还是要做好人,但首先是要保护自己。这样的想法存在着一些争议,应该说这种争议也有其道理。司机自己掏腰包购买记录仪,不仅是自我保护,也是传达了一份在危机关头愿意施加救援的许诺,由此传达的一份善心还是值得称赞的。
也有人认为,这个社会具有自我修复信任和道德的良好意愿,但单单依靠民间自己,代价不菲、进程不快而且无比脆弱。更有效的方式是法律部门加大对于“诬告者”的处罚力度,一个判例就可以让好心人的顾虑打消。
责任编辑: 可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