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家车网!
城市频道: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杭州 | 宁波 | 南京 | 郑州 | 西安 | 长沙 | 温州 | 金华 | 慈溪 | 舟山 | 台州 |
全部地区
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用车 >用品 > 内饰 > 汽车电子行业的现状与未来

汽车电子行业的现状与未来

大家车网 2009-10-05 00:00 来源:汽车内饰网 作者:


  现在人们驾驶汽车的时候,相信都会一眼就发现车上增加了很多诸如油耗显示、ABS、ASR、EBA、ESP、安全气囊、侧气帘、车内温湿度控制、CD/DVD播放机、GPS导航仪、电动门窗、电动后视镜、电动座椅记忆调节、LED车灯、自适应巡航,以及其他很多以前只在军用、航空上使用,而价格只是现在民用消费类水平的汽车电子产品。电子产品目前在整车成本中所占比例普遍为23%~30%,在高档豪华轿车上更是占到50%~60%。今后汽车的发展将更多地由汽车电子技术驱动,可能人们驾驶汽车的感觉就像在操作一台复杂的电子设备。这,就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汽车电子。
  汽车电子产业概述
  汽车电子原来都是国外垄断的,在汽车中占有很大比重,附加值和利润都比较高。更关键的是,汽车电子在不断升级换代,传统产品升级很慢,许多年过去之后依然改动很小,而电子产品5年基本就要升级,在换代的过程中,新生力量就会有机会占领这个市场。按照测算,每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可以容纳3000亿美金。
  据统计,从1989年至2000年,平均每辆车上安装的电子装置在整个汽车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例由16%增至23%以上。在一些豪华轿车上,使用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数量已达到48个,电子产品则占到整车成本的50%以上。此外,目前电子技术的应用几乎已经全面深入到汽车的所有系统。随着汽车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汽车电子产品的市场也变得越来越大并保持高速增长。美国的乘用车电子部件的市场需求1988年为26亿美元,1993年约增长1倍,达到54亿美元,2000年达到14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5~16%。在全球范围内,2002年的市场规模大约是$269亿美元。到2007年,市场规模预计会达到$354亿美元。亚洲、中欧及东欧市场将增长最快。在北美及欧洲市场,电子部件占整车的价格已达到10~15%。预计到2010年汽车电子装备价格将占整车价格的25~30%。
  另据调查显示,2009年全球汽车电子系统总值将下跌15%。StrategyAnalytics发布最新汽车电子研究报告“汽车电子系统需求预测2007-2016:身处艰难时期,但未来前景看好”;分析认为受目前惨淡的汽车销售行情影响,汽车电子市场要到2011年才有可能超越2007年的最高值。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各大主要市场的经济衰退,最终导致了汽车生产和销售的崩溃。StrategyAnalytics预测,相比2008年3%的下跌幅度,2009年轻型汽车的汽车电子系统总值下跌幅度将进一步扩大至15%,市场总值为1,260亿美元。
  StrategyAnalytics全球汽车电子研究服务总监IanRiches评论道:“尽管汽车产量急剧下降,但是汽车电子产业的基本面却可以说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劲。提升汽车电子的普及率,是汽车产业满足未来环境和安全要求的唯一现实途径。”
  我国汽车电子发展现状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存在诸多不利因素,较之国外有较大差距。但是,又呈现出一些可喜的特点。例如,虽然业内普遍认为全球汽车产业是受当前经济衰退打击最严重的产业之一,但iSuppli公司的研究显示,我国汽车电子市场即使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也可能保持温和增长。
  在中国市场上的汽车电子供应商主要分为三类:外资、合资、本土企业。在近3000家企业中,市场上的领先者还是外资企业,例如博世、德尔福等,这些公司数量仅占4.1%,但他们却赢得了大于56.4%的市场份额。随着我国汽车零部件领域取消对外资的股比限制,“外资化”在合资汽车零部件企业中成为趋势。数量最多的是本土企业,占总数的80.2%,不过从销售额来看他们只能占据32.3%。
  汽车电子产品的利润诱惑重重,各PC、家电、电子巨头们的“汽车梦”纷纷悸动。业者表示,未来电子市场的革新来自汽车电子,一旦汽车电子能形成真正的产业化发展,整个电子产业上下游都将有望在这一市场掘金。
  据了解,为抢先汽车电子市场,占领市场先机,国内数千家企业已开始纷纷争食汽车电子产业后装市场。深圳市场,包括创维、康佳、TCL也相继表示“我们集团已投入了巨资,今年一定要在汽车电子市场分一杯羹。”
  诸多不利因素导致竞争力较弱
  我国汽车电子企业起步晚、规模小、水平低、配套难,因而产品的技术成熟度低、质量不稳定。由于这些原因而难以为整车企业所采用。即使其产品达到了技术要求,也需要经过国外厂商的严格试验论证。长时间的等待使国内汽车电子企业错失了大好时机,高门槛的配套入门条件也使他们很难获得与整车企业配套的机会,进而难以通过产品在汽车上的应用来积累经验进而提高技术水平,只能通过售后市场销售产品,无法成为OEM供应商来进一步扩大产品的规模。另一方面,产品开发体系的不完善、核心技术的缺乏也无法满足整车企业的同步开发要求和产品的竞争力要求。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汽车电子行业现状与前景”的研讨会上我们了解到:我国汽车电子行业的现状可谓喜忧参半,一方面是市场蛋糕越做越大,且众多国产品牌百花齐放,并占据着相当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行业亟待规范,尤其是国产品牌良莠不齐,虽然国内已诞生第一个堪与国际品牌叫板的驰名商标——铁将军,但其独力支撑却未必能显著改变行业缺乏整体竞争力的尴尬局面。
  试水前装优胜劣汰
  据权威机构调查显示,随着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逐渐进入高峰期,2009年,中国汽车电子产业规模已达到1434.1亿元人民币。在巨大的市场诱惑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厂商将视角从后装转向利润肥厚的前装市场。专家预言,一些实力较弱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淘汰,而实力较强的企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毕竟“进化”需要一个时间和技术的飞跃。
  一位行业专家指出,为了避免在竞争中被淘汰,中国的汽车电子行业有必要完成从后装市场向前装市场深入的任务,但技术研发能力的欠缺及技术引进模式的缺失、低端市场的成本消耗与价格战、产业整合基础上的OEM模式的缺失、国际技术准入标准的壁垒及生产规模的限制等五大方面的困境,加上国内电子行业对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知识储备不够,使得本土汽车电子制造商一直不敢贸然涉水前装市场。
  不过,随着近年来中国的汽车市场趋向理性消费,利润空间有所下降,市场竞争的激烈,促使整车厂纷纷降低采购成本来降低整车成本。在这种趋势的作用下,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原有的相互封闭的配套合作方式被打破,灵活的零部件采购模式逐渐走上前台,如利用招标形式,将整个系统分拆,分别进行零部件采购,以便更有效地控制成本。这种具有创新性的采购模式,为素有低成本优势的本土汽车电子企业创造了更多打入前装市场的机会。此外,业内人士也认为,在高端产品的竞争上,国内的汽车电子厂商必须要加强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向汽车产业链条中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环节发展,而这需要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来承担其自主开发的重任。
  对于有勇气进军前装市场的厂商而言,这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是实力的证明。在郑州展会上,作为国内专业从事汽车导航影音产品开发的好帮手公司,展示了其为几家知名车厂设计的汽车影音导航产品。好帮手公司高层人士介绍说,目前好帮手已经与三家相当有影响力的整车厂进行了深入的合作,其中一家将在今年12月16日准时供货,预计明年合作的整车厂将达到6家。
  此外,好帮手老总在接受慧聪网采访时表示,好帮手准备用5年的时间稳健过渡进入前装市场,力求五年内产值达到30亿。将通过技术沉淀和积累,参与车厂在汽车电子上的研发,并使之与所开发的车型融为一体。事实上,在国内的汽车电子市场,有勇气去进军前装市场的不仅仅是好帮手一家,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除了在后装市场会继续找到发展空间之外,势必会深入到汽车的核心控制领域和更加“大手笔”的前装市场。
  国货占据大半江山前景可喜
  据业内人士介绍,近一两年来,国内汽车电子市场上国产品牌纷纷涌现,例如,一铁将军为代表的国产防盗器产品占领了国内汽车电子防盗器90%以上的市场,从而根本改变了此前日本品牌一统天下的局面。据该公司总经理李安培介绍:我国汽车保有量已接近2000万辆,据此推算汽车电子防盗行业的市场规模接近20亿元,而在未来10年内还将达到近百亿元。巨大的市场前景和可观的利润空间,令不少厂商争相进入这一领域,导致国内目前相关厂家已多达数百个。
  市场主体鱼龙混杂现状堪忧
  然而数量上的增加并不代表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据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汽车电子行业内的国家驰名商标仅有铁将军一家,而其它品牌竟没有一个是省级以上著名商标及名牌,这显然与我国汽车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不相称。同时,国内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厂商通过了行业内最严格的ISO/TS16949质量体系认证,剩下的更多是鱼龙混杂,尤其大量没有生产工厂、没有质量保障、没有售后服务的“三无产品”。它的涌现,已使整个行业出现严重的信誉甚至是生存危机。长此以往,必将给整个汽车电子市场带来不利的影响。
  产业风暴或将带来崭新开始
  2008年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发展迅速,近几年,中国汽车产业除产量增加以外,乘用车的产品升级步伐明显加快,而在这轮产品升级过程中,国产汽车的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成为最显著标志。2008年下半年,受全球范围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汽车产量并未突破之前业内普遍预期的千万辆大关,从目前的形式来看,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步伐可能要稍有放缓,但这场金融危机引发的产业风暴对汽车电子市场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冲击,反之,它还有可能引领汽车电子市场进入一个新时代。在如今这样的经济环境下,汽车产品市场竞争势必将越发激烈,汽车厂商除了降价以外,增配是最有效的竞争手段,而增配过程中,汽车电子的配备率将大幅度提升。从2008年汽车市场来看,这种“加量不加价”甚至“加量又减价”的竞争手段已经被众多汽车厂商广泛运用,而随着市场竞争形式日益严峻,更大手笔的“加量”势在必行。在这次产业风暴中,单从汽车产量来看,部分汽车电子产品的市场容量增长将有所放缓,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次产业风暴有可能成为汽车电子市场进入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
  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并不成熟,各种应用在以不同的速度发展。在某些领域,如低端信息娱乐领域,产品过剩情况非常普遍。与此同时,在多数其它领域,仍然是供不应求,有时供应缺口还很大。对于中国汽车电子产业中的后来者,重要的是找到竞争不太激烈的市场领域或者产品种类。在供应缺口较大的领域,市场形势会比较有利,而潜在的利润也会较高。2008年,电子导航已被许多中国车主采用,成为其驾驶生活方式中的组成部分。这种趋势将促进远程信息处理技术厂商的发展。
  由于2008年和2009年国际经济陷入衰退,全球汽车电子产业在2010年以后才可能复苏。预计2012年以前该产业的营业收入不会回升到高峰水平。幸运的是,中国的形势没有那么可怕。尽管2008和2009年增长速度肯定会有所下降,但仍将分别达到11.8%和6.5%的增长率,保持正增长。这种相对稳定的局面,增强性了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2008年中国占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营业收入的份额是13.5%,预计2012年将升到18.1%。中国市场将发挥关键作用,跨国公司将扩大在中国的存在与业务。竞争将会达得更加激烈。2008年中国汽车信息娱乐市场有两个重大变化。更加重视OEM客户和国内市场。但是,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导致大量国际订单取消。中国设备制造商遭受严重损失,出口市场急剧下滑。2008年出口萎缩了8.6%。出口占中国汽车信息娱乐市场的份额降到了41%。在形势急剧变化之际,表现最抢眼的不是那些最大或最强的企业,而是那些反应最积极果断的企业。随着市场和整体经济形势的变化,厂商应该迅速采取最合适的商业模式。
  自主研发能力提升合作交流以趋共赢
  目前的中国汽车电子领域正处于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的关键阶段,电子厂商要利用这样的契机,不断加大与中国已经具有较高汽车电子技术研究开发能力的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深度和广度,并注意多开展与同行的合作与交流。例如,清华、同济、上海交大、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在引擎管理、底盘、车身电控、网络总线控制、车用智能技术、混合动力/电动车技术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具有很高市场应用价值的成果。包括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内的各级科研院所,也在重点开发一些关键技术:发动机、自动变速箱和电池;各电控系统中的核心执行器,如喷油器、电磁阀、VVT、离合器、液压阀等。以及动力和电驱动系统、底盘和安全系统、车身和网络控制系统。汽车整车的开发是根据市场的需求、产品目标客户的定位、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价格等因素,来确定产品的设计开发方案、产品技术规范等设计资料。汽车电子供应商按整车设计开发的技术指标要求进行电子系统的结构设计和功能定义,最后形成电子系统和子系统的技术规范。各汽车电子零部件供应商开发、测试试验后,交给整车厂商生产。
  所以,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电子厂商的发展必须得到整车企业的支持,在汽车整车企业的开发架构体系下进行汽车电子产品的规划、设计和开发。通过产品的开发,形成符合整车企业开发要求的开发管理体系、技术队伍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现阶段来看,还是从中国自主品牌整车厂商那里比较有希望获得订单,不过由于他们要与外商进行激烈的竞争,整车质量压力很大,电子厂商的产品质量一定要非常过硬,并且要珍惜机会,认真、诚信的与之合作。另外,汽车电子领域利润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发展空间大,可能会吸引很多电子厂商进入,对于新进入者,要准备足够的资金、开发时间和耐心去获得整车厂商的认可。
  制约我国汽车电子产品发展的因素
  1、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国外汽车零部件公司在中国大量申请专利,进行“圈地”,目的是控制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导致国内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自主知识产权是制约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对于汽车电子这一零部件来说,要想开发出具有自主产权的产品是要受到许多束缚的,由于大多数生产厂家不具备与汽车公司同步开发的条件,只能处于仿制阶段,谈不上真正意义的开发,国外零部件的公司早已看到这一点,每年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各大汽车公司在我国申请大量的专利,在汽车电子这一领域实行了大面积“圈地;运动,这样以来,即使国内有些企业想自己开发或已经开发出自己的产品却还要去面对去刻意避开国外已经申请的专利,曾有过一个开发汽车上检测雨量的雨量传感器的厂家,当时他们产品已经出来,在要申请专利时发现德国某公司已经在中国申请了该产品的专利,并且申请的是工作原理的保护,这样一种光学的物理原理被申请为专利保护,这家公司很难避开,
  2、主要元器件受制于国外
  一个产品的性能好坏决定于组成这一个产品的某一个性能最不稳定的零部件,也可以说采用什么等级的供应商,就会制造出什么等级的产品。就汽车电子产品而言,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往往一种汽车电子产品开发出来后,小批量式装车试验没有发现问题,然而,刚刚上几千套的批量生产,好多问题应运而生,这产生的原因不乏有工艺等其它因素,但元器件工作性能的不稳定是最常见的,目前,我国缺少专业为汽车电子产品提供配套的电子元器件厂家,所用元器件的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直接采购国外代理商的器件如:各种芯片和功率管等;另一种渠道为采购国内电子元器件厂家的产品,如:电阻、电容与晶体管等常用器件。汽车产品不同于其它家用电器以及应用设备等产品,汽车电子产品涉及的往往是很多动态的参数,影响其性能的因素很多,如:振动、温度、湿度、电磁干扰等,汽车电子产品的生产需要建立一套能够与其长期进行合作交流的配套供应体系,也就是要建立一个汽车电子产品的行业的配套体系,所有的器件配套要汽车电子产品和其它电子产品区分开来,同时汽车电子产品的生产厂家要用相关的汽车行业的质量体系去控制为自己配套的供应商。
  3、生产管理体系不完善
  尽管我国的汽车工业已经得到了一个飞速的发展,在这种飞速发展的背后也暴露了我国汽车行业的很多弊端,国外大品牌的车为什么性能稳定,从技术角度来说,他们具有一个强大有力研发队伍、一套稳定的生产工艺控制体系和一个健全的物流体系,我们缺少的也就是这些。汽车电子产品的生产与整车生产密不可分,目前其生产工艺的控制仍处于借鉴、摸索时期,各厂家各自为营,很难形成一套可行体系,而汽车厂家忙于自己,无暇顾及。没有一套可行的严格的工艺控制体系,不可能生产出质量稳定的电子产品,没有质量稳定的零部件供应商,就不可能生产出性能稳定的汽车。
  4、对新兴汽车电子产品缺乏认识
  汽车,首先是给人印象是它属于一个机械结构交通工具,用传统的观念很难把汽车和电子、电脑以及有线和无线网络控制联系在一起,但现在随着汽车技术的革新,电子和网络技术正在汽车领域快速发展,汽车已经不是一个单一的机械产品,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机电结合的产品,将来它不是一个单一的电脑控制,而是一个构架在CAN总线结构上的电脑网络控制,这对于以传统机械零部件为主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说,的确需要一个认识过程,但汽车电子市场已经以迅猛的势头在发展,随着汽车降价,零部件企业也会感到压力重重,特别是传统的机械零部件行业,有的正面临着一个新产品的交替更新时期,这样的情况下是不允许有太多的认识考虑时间,现在,汽车电子产品的生产属于一个高投入、高利润的行业,需要投入很大精力真正去做,不能只是局限于口头上的瞻望与号召,实际上的观望与试探,汽车电子产品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深入研究。
  核心技术产品的可靠性堪忧
  汽车电子的核心技术主要是控制系统。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汽车电子专家连晓珉认为,目前,国内汽车电子的核心技术研发还比较薄弱,核心技术产品在质量上和可靠性方面还不稳定,因为没有经过市场的长期检验,所以国内产品很难与国外同类先进产品同台竞技。有关专家认为,汽车质量关系到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国外对汽车相关零部件的研发工作十分慎重,从设计方案、元器件选型,到整个研发过程都有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研发周期相对较长。而中国的汽车电子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厂家对汽车电子的研发和生产、质量环节的控制认识还不足。
  6、与整车企业沟通不畅
  据了解,全球最大的汽车电子设备供应商,往往都与核心汽车制造企业有稳定的OEM供货关系,甚至是资本上的连带关系。例如,德尔福是通用汽车的主要供应商,伟世通是福特公司的最大供应商,博世是德国大众的最大供应商,日本电装则是丰田汽车集团公司下属的最大零部件生产企业。“这种稳定的供货关系,对后起的国内汽车电子企业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国内整车企业为了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往往倾向于选择国外知名汽车电子品牌,所以本土汽车电子企业进入整车零部件配套体系的数量屈指可数。”李树(羽旁加中)对记者说。对此现象,业内专家也多次呼吁,随着中国本土的汽车品牌及生产厂商日益壮大,汽车电子企业应该积极从产业整合的高度与汽车制造商形成稳定和合理的技术分享机制。与此同时,汽车制造商也应该利用其更加强大的技术与资本实力建立自己的汽车电子技术研发平台,从而将研发和OEM生产结合在汽车工业发展的进程中。
  “本土汽车电子企业与整车企业沟通、合作不畅,是国内汽车电子核心技术发展缓慢的关键所在,是我们的薄弱点。”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电子技术分会主任委员陈光前说,整车企业与汽车电子企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只有建立共赢的战略合作关系,汽车电子企业才能在核心技术研发上有所突破。
  7、机械与电子技术尚未有效结合.
  目前,国内多数企业生产的电子产品是与汽车整车性能关系并不密切的车载电子产品,比如音响、GPS等等,而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控制系统产品,却很少涉足。5k9c.m){#对此现象,李树(羽旁加中)的解释是:“在汽车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结合这一环节上,本土企业还存在较大差距。”他对记者说,汽车电子产品与普通的电子产品不同,它需要研发人员既要懂汽车,又要懂电子,现在国内这样的人才比较少。他举例说,不懂发动机的人就很难设计出性能良好的EMS;不懂汽车底盘、变速器的人,也很难做出相应的汽车电子产品。在他看来,国内不少做发动机零部件的企业,在电子技术方面的实力都比较弱,属于本土厂商自己研发的尖端产品数量并不多。
  中国汽车电子产业的未来
  一汽车电子的未来发展趋势
  有业内人士在预测汽车发展趋势时称:未来的汽车,将成为计算机驱动四个轮子的智能汽车。
  汽车电子的相关应用将成为电子行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强劲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都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研发投入,在中国的汽车车载电子市场中,外资企业数量虽少,但是却占据了市场的半壁江山。因此对中国汽车电子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随着中国未来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汽车电子的价值含量迅速提高,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将形成巨大经济规模效应,汽车电子产品占汽车的成本将进一步提高。未来的汽车电子产品中,围绕安全、节能、环保、舒适和娱乐等方面的元器件及其周边产品将发展最快。目前,中国消费者对车辆需求的增加、网络在车辆中的高速发展、安全与防盗需求的增加、机械系统与电子系统之间的转换以及动力总成方面性能的提高,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汽车电子产品市场的发展。
  汽车电子技术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业内普遍认为今后还将有更大的发展。这是因为人们对汽车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汽车性各方面性能的需要也越来越全面。传统的机械系统已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因而必须转向电子系统控制。而电子控制本身也必须不断提高水平。例如目前的多数CPU还是8位的,在发动机管理与变速控制方面有用16位,随着导航系统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多的应用32位,今后由于通讯系统的引入,预计将会发展到64位,甚至128位。在存储方面将会用DVD-ROM(数字视盘只读器)代替目前的CD-ROM,其存储量可增加6—7倍。此外,要推广电子产品的应用,还必须要不断降低成本,这是一个总的趋势。目前全球电子元件的销售额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中约占15%,我国电子元件的销售额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中也大约占15%左右。在新型电子元件产品中,集成电路和无源元件占全部电子元器件及零部件的生产总成本的46.1%和9.1%,而在总安装成本中却分别占12.7%和55.1%,甚至某些片式元件的管理和安装成本已经超过其价格。因此不难看出,新型电子元件包括片式元件、无源集成元件和无源模块等,已经成为制约整机进一步向小型化、集成化发展的瓶颈。
  在过去的10年里,汽车工业发生了两个显著变化。一是增长的基点正在从经欧美市场向以亚洲国家为主的发展中地区市场转移。数据显示,2007~2012年亚洲和欧洲将会主导全球汽车产量的89%,BRICs和亚洲的其他国家将成为汽车消费的主力军。二是在市场成熟的欧美国家,汽车的性能的提高更多地依赖于电子技术。有研究表明,从1989年至2005年,电子设备在整车制造成本所占比例,由16%增至30%以上。而目前每部新车的IC的成本约在310美元左右,估计到2010年将增长到350美元左右。无论是市场重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还是技术重心向电子技术倾斜,都将势必影响到汽车电子发展的方向。而且,其技术本身也将面临着来自性能、安全以及环保法规多方面的苛刻要求。目前,电子技术发展向集中综合控制发展。超微型磁体、超高效电机及集成电路的微型化、模块化,智能化集成传感器和智能执行机构,以及数字式信号处理方式为其提供了基础。
  未来汽车电子技术将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推动混合动力驱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电控电喷复合火花点火发动机、线控制或驱动系统、汽车底盘结构、智能汽车运输系统(ITS)以及各项安全碰撞、适时诊断和导航系统的深入开发与综合应用,大大提高燃料经济性,控制并大幅度降低有害气体及二氧化碳的排放。具体而言,未来汽车电子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种趋势:
  环保性
  “汽车排放问题一直是汽车电子发展的原动力。”近日,飞思卡尔半导体(中国)汽车电子工程经理康晓敦在接受EEWORLD专访时,表达了他对全球及我国汽车电子产业走向节能环保,从而促进汽车工业快速地走上绿色发展道路的看法。“混合动力一定是未来发展最主要的一个方向。”康晓敦对EEWORLD记者说道,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提高,实现了电子控制,而面向发动机的控制也开创了汽车电子的先河。从那个时代开始,汽车的节能减排就成为汽车电子发展的原动力。康表示,如今在汽车领域还关注很多包括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等问题,但“绿色”一直是原动力。
  全球汽车行业最主要的发展趋势就是倾向于发展高效燃料、低碳排放量的发动机。目前有许多选择方案。其一就是先进的柴油发动机和电子控制系统。其二就是应用汽车电子的电动动力系统或混合动力汽车(HEVs)。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应用有许多结构,但都涉及一个小型电池组、一个电子控制器及一个可以使汽车发动机在停车时自动关闭并在发动机自动重启前对汽车进行再次电动加速的电动机。混合动力汽车系统可以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达30%~40%,并降低碳排放达60%。纯电动汽车的研发工作仍在继续,而且范围已拓展至电动汽车或插入式混合动力汽车。这些汽车采用更大的电池组,可以在纯电动驱动的情况下,行驶更长的距离。最后,供应商和汽车制造商还正在开发汽缸压力传感和均质充量压燃燃烧(HCCI)等系统,以在经济性和汽油发动机排放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所有这些动力系统的创新技术都将在未来的5~15年里为全世界的汽车增加大量电子内容。
  安全性
  汽车电子发展的第二大趋势是安全性。市场对于能够保证驾驶更加安全的技术和产品有着庞大的需求。我们已经在被动安全技术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即在汽车发生碰撞时为驾驶者和乘客提供保护的技术和产品,如碰撞传感器、气囊、安全带、随动转向结构、以及金属板冲撞区等产品和技术已经在汽车碰撞事故中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并减少了人员伤害。但是,最新的发展方向是主动安全性,通过采用雷达、光学和超声波传感器等技术,测量汽车与周围物体的距离和接近物体时的速度。该数据可用于提醒驾驶者控制汽车的驾驶速度,避免可能发生的碰撞事件。该信息还可用于控制制动器或转向系统,以自动避免碰撞。该碰撞避免系统可以降低全球事故率以及汽车事故的昂贵成本。
  连通通讯性
  汽车电子发展的第三大趋势是汽车的通讯连通性。如今,全世界的消费者都可以在家中和办公室享受数字电子技术和无线基础设施所带来的方便,比如手机、硬盘驱动器上的数字压缩音乐和视频、数字电视播放、Wi-Fi、音频和电视卫星广播(XM/Sirius、DirecTV)以及GPS等。现在,消费者开始希望在其汽车和卡车里享有同样的技术和通讯便利,以使驾驶过程更加高效、方便、充满情趣。GPS导航、车载信息服务(嵌入式手机和其它双向无线链接所带来的自动电信)、卫星广播以及后座电视等产品和技术就是顺应这一趋势的最好例证。
  世界各国都在开发前面提到的环保性、安全性和连通通讯的汽车电子产品。然而,在产品推出的时间安排和所采用的技术标准方面还是有所不同。日本在许多汽车电子创新产品如导航和混合动力汽车方面都引领世界。欧洲在导航系统方面紧随其后,但是在手机技术和手机车载信息服务方面却处于领先地位。北美在开发导航市场方面紧随日本和欧洲,但却是首先采用车载信息服务和开发卫星广播和视频系统的地区。而且,虽然日本最早开发出混合动力汽车产品,但如今北美市场正成为混合动力汽车发展最快的市场。
  二汽车电子产品的市场前景
  随着汽车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汽车电子产品的市场也变得越来越大并保持高速增长。美国的乘用车电子部件的市场需求1988年为26亿美元,1993年约增长1倍,达到54亿美元,2000年达到14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5~16%。在全球范围内,2002年的市场规模大约是$269亿美元。到2007年,市场规模预计会达到$354亿美元。亚洲、中欧及东欧市场将增长最快。在北美及欧洲市场,电子部件占整车的价格已达到10~15%。预计到2010年汽车电子装备价格将占整车价格的25~30%
  迄今为止,全球汽车电子部件市场需求量最大的是动力传动电子系统。在2002~2007年间,动力传动电子系统将稳步增长。车身和底盘控制电子系统将保持11.7%的增长率、其市场规模预计会从27亿美元增至47亿美元。安全及舒适电子系统将出现较快的增长。
  尽管市场短期前景黯淡,但是中长期来看,社会需求的强劲推动和技术创新、消费需求多样、生产供应专业化、采购体系全球化等因素将令汽车电子供应商面临大量的市场机会。随着汽车厂商不断改进汽车燃料的经济性,StrategyAnalytics预计汽车传动电子系统的需求,在2008至2013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7.5%。
  “三驾马车”带动中国汽车电子市场高速增长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近年来,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达到42.6%。另据远夜宣布的《2008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停滞预测报告》显示:预计中国汽车电子市场2007到2011年复折增加率将超功20%,2011年销卖额将到达2400亿元的范围。业内专家指出,汽车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汽车产品升级步伐加快、消费者需求不断向汽车电子倾斜,成为拉动汽车电子市场增长的“三驾马车”。现如今,国内汽车电子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传统汽车电子产品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新兴车载电子产品开始普及,汽车产品升级加速,汽车电子产品在汽车总体成本中的比重不断提升。

责任编辑: 许乐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