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1-12-27 09:3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
俗话说“穷帮穷,富帮富”,这话也不能绝对。最近在广州海珠区宝业路发生了感人一幕,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子晕倒在人行道上,围观路人正拨打120时,一辆蓝色保时捷跑车在路边停下,一名十三四岁少女从副驾驶座上下来,询问情况。见围观的路人没有人上前帮忙,少女叫上开车的男子,两人合力将妇女抬到跑车上,随后将妇女送往医院(见昨日《广州日报》)。
有网友质疑,报纸上的报料人提供的图片,角度太正,少女完美露脸,像是一场炒作。虽则这世上每件事似乎都可以拿“阴谋论”来解读一番,但我愿意相信,即便是一出“策划”出来的“道德连环画”,教人行善,总不会有错罢。
报道之所以动人,很大程度上恐怕缘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富人与穷人生活无甚交集的社会。这次相遇,更多像是一次“奇遇”。传统上,富人与穷人只会在各种慈善救济场合碰面,而这样的“贫富邂逅”也早已被体制化。人们不禁会想,晕倒妇人与行善少女,她们在这次相遇后,仍会走向不同的人生轨迹,她们各自的生活会像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当然,报道以“保时捷少女”作卖点,有吸引眼球的嫌疑。不过,当豪车成为一系列丑闻的代名词,“蓝色保时捷”的及时出现依然让人欣慰,也给对富人愈益失望的社会舆论注入一剂强心针。“宝马车”、“保时捷”也好,富也好穷也好,个体生命经验终究无法用两类极端的标签来概括。上一辈总慨叹世风日下,但实际情况却不尽然。上海市最近发布的《市民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素养调查报告》显示,不同年龄段市民中,“90后”的人文素养得分最高,排名第二的是“80后”。“50后”、“60后”的得分反而明显低于“80后”和“90后”群体。良好的教育,日益富足的物质条件,确实是年轻一代胜出的原因之一。有人说,少女都开上保时捷了,就算被坑住了也不怕。救人反被诬陷一再发生的情况下,富人行善,是否底气更足?
首先,遇到做好事的人就来揣测一番人家的动机,这很无聊。其次,各自的家教和成长环境不同,培养出来的“成品”会大不一样。陈丹青先生就说过,他初到美国时,最大感觉是美国人“都长着一张没被欺负过的脸”。弦外之音,欺负与被欺是许多国人的成长经验之一。所谓“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的人格陶冶课程,不外乎怎样不被人家欺负。人性虽本善,孩童纯真无邪的本质往往经不起粗砺的成人社会打磨,许多时消失殆尽。
由此我觉得,即使摘掉“保时捷”、富与穷这样的标签,宝业路上救人一命的女孩,其善行本身叫人敬佩。但请不要将其过度符号化,也千万不要发起类似“寻找最美丽小女孩”的行动,就让行善如好雨一般润物于无声。同时借此个案,大家都来反省:是什么原因让穷不敢帮穷,富也不敢帮穷。
责任编辑: 可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