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09-04-19 00:00 来源:sina 作者:
瑞典盛产什么?很多人都会回答:钢铁,还有汽车。是的,这是瑞典人心中的骄傲,同时,这也可能是上帝赋予的一种天然资源巧合:用最好的钢铁制造最结实的汽车。但是如果没有设计师的头脑,这两种天然资源也不可能融合成一位不坏金刚:沃尔沃。
坊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透过一辆汽车能看到一个民族的精神。譬如德国人严谨、美国人霸气、法国人浪漫,而日本人务实。对身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部的瑞典人而言,“冷静执着”应该是这个民族最佳的注脚。因为冷静与执着,北欧汽车巨人沃尔沃汽车才会始终心无旁骛地专注于研发领域整整82年的时间。
从安全、环保、节能到动力、电子等系统的研发,低调的沃尔沃汽车面对全球汽车业日趋白热化的竞争,其实从不曾放弃自己最大的梦想——“研发出不会发生碰撞的汽车”。如果沃尔沃汽车最终能如愿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不仅是对其多年来坚持研发最好的回报,对整个汽车行业而言更是莫大的福音。
铁骨:安全像钙一样增加
了解沃尔沃的历史有助于我们认知这个安全至上的品牌为什么要从画笔开始强调安全。
瑞典是一个拥有着丰富木材、铁矿和水利资源的迷人国度,钢铁制造业很早就成为该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沃尔沃”(Volvo)一词来源于拉丁语,含义为“滚滚向前”,在中国曾一度被翻译为“富豪”。在它成为汽车品牌的名称之前,从1915年起一直是瑞典SFK公司所生产的滚珠轴承商标。
1924年一个夏日的傍晚,在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称的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两位来自SFK 公司的瑞典人不约而同地先后走进一家名为斯图雷霍夫的餐厅用餐。酷爱汽车的两人点了一盘龙虾后畅谈了很长时间。在这盘载入沃尔沃史册的龙虾陪伴之下,工程师古斯塔夫.拉尔森(Gustav Larson)和会计师阿瑟.加布里尔森(Assar Gabrielsson)发现,对方在筹划、制造瑞典本土汽车方面的想法有着惊人的一致。他们都相信,以品质优良的瑞典钢铁打造的汽车必定能以高品质击败当时风靡全球的美国车,同时能创建汽车领域全新的标准。
三年后,第一辆型号为“OV4 jakob”的沃尔沃汽车成功下线。当时由于新车的变速箱装反了,以致于车子只能以“倒车”的方式前进。这个小小的插曲并没有影响拉尔森的兴致,他甚至还对工厂主管开玩笑说:“瞧,他们把辔头装到马尾去了!”当时这辆汽车上已完整地显示了沃尔沃商标完整的三部分内容,并一直沿用至今。
沃尔沃成立伊始,古斯塔夫.拉尔森和阿瑟•加布里尔森就敏锐地觉察到,坚持安全研发才是公司的制胜法宝与策略。这个观点在今天看来似乎并无多少特别之处,但在二十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其他人将造型设计、操控性能、动力性能视为汽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时,沃尔沃的决策层们却已经预测到,随着汽车行驶速度的飞快提升,绝对的安全性才是汽车行业发展最终追逐的目标。
思维如此超前,也和北欧的特殊地理气候环境有关,北欧临近北极,长年冰雪不化,加上瑞典中央山脉高大,东西部始终没有打通,从东部的A点到西部B点必须要从北到南走很长的迂回高速山路才行,长时间的交通出行和恶劣环境对汽车安全提出了严格要求,这也是北欧客户对行车安全最为重视的原因。
1936年,阿瑟.加布里尔森发出了一份由他亲自署名的销售手册,古斯塔夫.拉尔森在这本手册关于处理技术问题的章节里,首度提及“安全”对沃尔沃汽车的重要性:“汽车的主要设计是用来由人驾驶并且运载乘客的,安全不仅应该而且必须是我们设计过程中最基本点准则,而这样的准则永远适用。”
安全,以见诸书面的形式正式成为沃尔沃的核心价值。这种“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始终贯穿于沃尔沃的整个发展历程,多年来大量经费都投入到了安全研发之中。
上世纪四十年代,沃尔沃在PV444型汽车上配置了胶合挡风玻璃和安全车厢的框架机构等创新安全配置。1959年,沃尔沃推出了由尼尔斯.博林发明的三点式安全带,并无偿将技术提供给其他厂家使用。三点式安全带是人类汽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并影响了整个汽车世界。
1962年,沃尔沃荣获了第一个安全奖,此后各个安全方面的重要奖项接踵而来,如麦克王子道路安全奖、欧洲碰撞四颗星奖、英国房车赛总冠军等。1967年沃尔沃推出世界上第一个逆向儿童座椅,1991年推出SIPS侧撞保护系统、全球首创的充气帘技术等等,都是在安全研发方面独特且重要的成果。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82年的安全创新研发像人体成长的钙质一样,让沃尔沃从孩童成长为巨人,而它的安全骨骼无疑是最强壮的。
钢筋:碰撞,再来一次
有传言称,沃尔沃曾在历史上使用死刑犯的尸身进行碰撞实验,这显然是个异想天开的神话。但沃尔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碰撞实验室,以及众多4S店里防弹玻璃的射击实物展示却是真的。沃尔沃创始人古斯塔夫.拉尔森和阿瑟.加布里尔森曾说:“车是人造的。无论做任何事情,沃尔沃始终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安全。现在是这样,以后还是这样,永远都将如此。”
经过沃尔沃几代研发人员的不懈努力,在用户中长期形成的好口碑为沃尔沃塑造出“全世界最安全轿车”的形象,如今的沃尔沃早已成为安全的代名词。其多年来遵循的研发重要安全原则是:基本宗旨为协助司机避免发生交通事故;一旦事故不可避免,就设法保护全体乘员的安全;同时关注对方汽车内乘员以及道路上的行人和骑车人的安全。
依据这几个原则,沃尔沃在安全研发方面有三个突出的关注点:汽车、交通情况与人。这三点构成了一套全局性的完整理念,包括主动安全、被动安全、行人安全与车主人身财产安全等等。
为达到保护司机、乘员和行人的目的,沃尔沃一直坚持从实际的交通环境和多种碰撞试验中获取数据,用于持续的安全技术研发。目前全球最先进的沃尔沃汽车安全中心与成立近40年的沃尔沃汽车交通事故研究中心,是其在安全研发方面最重要的机构。
2000年,投资6.5亿瑞典克朗建造的沃尔沃汽车安全中心,在瑞典第二大工业城市哥德堡郊外落成。该中心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测试设备与全球最先进的碰撞实验室,迄今为止已完成了三千多次的汽车碰撞测试。每年都要进行大约450次碰撞测试。
在碰撞实验室中,沃尔沃所做的一切都为了最大限度还原真实碰撞时的情况,无论是计算机模型运算还是实车碰撞实验,都是沃尔沃安全研发中最重要环节。安全中心总监斯特凡.尼尔森(Stefan Nilsson)说:“我们先分析真实的交通事故,然后在实验室里进行情景再现,并测试新的安全系统。这样才能改进汽车的安全性,使汽车在现实交通状况中更安全。”
这座大规模的碰撞实验室拥有一条154米长的固定加速轨道,以及一条重达600吨、长约108米并可利用气垫技术,在0~90度之间进行角度变换的移动轨道。这两条轨道最高试验速度可达到100km/h,接受碰撞的两台车都能同时处在高速的运动状态中,而目前全世界能完成这种实验的实验室仅此一家。先进的激光技术则能确保每个测试进行的精度都能精确到毫米。
固定轨和移动轨可结合使用,进行不同力度、角度和速度的碰撞模拟试验,并能模拟现实中包括头部碰撞和人体侧面碰撞在内的前部碰撞。可移动加速轨道的远端是真实的山体,车辆也可以在这里模拟失控撞上岩石的情形,这种情况在冬季冰封的北欧时有发生。
实验室里还有一个重达850吨由混凝土和钢材制成的固定屏障。当一台2吨多重的XC90以90km/h的速度正面撞上屏障时,它产生位移只有0.01毫米。但只要按下一个按钮,屏障便可以神奇地在气垫装置的驱动下,像小孩玩的积木一样在实验室中自由改变角度或者移动位置。
“不是所有事故都很完美地以面对面或者90度角发生碰撞,各个角度都有可能,而安全中心能将真实世界的因素一一考虑进去,”斯特凡.尼尔森指着碰撞实验室里一条随时可能窜出车的隧道说,“那里是整个安全中心最好玩的地方。”因为这个隧道几乎每天都会高速窜出一辆全新的沃尔沃汽车,然后与一台以相同速度迎面驶来的、譬如XC90或S80之类的车相撞,这种只会出现在电影里的惊险场面每周都要上演近10次。
发生在任何情形下的碰撞在实验室都能进行。譬如一头重达1.5吨的麋鹿——北欧传说中圣诞老人的交通工具——在汽车以时速90km/h时行驶时,突然正面撞到你的挡风玻璃上。此时,安装在碰撞位置上下、左右及车内外的30台高速摄像机会拍摄下整个真实的碰撞过程。碰撞试验假人身上也装备了同样先进的电子设备,可以记录下人体反应。这些在安全中心碰撞试验中使用的不同年龄、大小的假人,代表着从婴儿到成人的不同阶段。另外还有针对不同碰撞条件的假人,例如正面碰撞假人、侧面碰撞假人以及特别设计的后部碰撞假人。
碰撞实验室还拥有一台能进行模拟碰撞的超级计算机,可以在不损害车身及内饰的前提下,在电脑里对车辆进行反复测试。即使在原型车研制出来以前,也可在电脑里进行安全测试。这不仅实现了对一种碰撞情况的多次模拟,而且能在短时间内设定多种参数。目前,这台超级计算机每天可以进行45次以上的模拟碰撞试验。沃尔沃在碰撞实验室进行真实碰撞测试的目的,除为了解不同类型的碰撞会给人体带来怎样的伤害外,同时也为了证实超级计算机模拟碰撞后得出的数据是否准确。
同时,实验室还能通过碰撞模拟装置有针对地对车辆进行碰撞试验。譬如针对车子的内饰,可保持内饰不变但单独强化试验用车的车身。碰撞模拟装置还可以在不损害车身的情况下,反复模拟真实世界中车身侧倾的事故与不同类型的碰撞。它还能利用10个活塞代表车身的不同部位,模拟重物嵌入乘客舱的情况。碰撞实验室还可以模拟出不同的交通环境和室外情况,进行包括翻滚试验和后部碰撞在内的一系列试验。
为保证自己生产的汽车在碰撞中拥有最佳表现,除按照相关机构如Euro-NCAP 和IIHS的要求对汽车进行安全测试以外,沃尔沃汽车还让安全中心对沃尔沃车型进行额外的碰撞测试。在整个研发过程中,每一款新的沃尔沃车型要接受不少于100至120次的碰撞试验。这其中需花费的大量研发经费,数目往往高得令人乍舌。
(编辑:大道无形)责任编辑: 可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