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国民经济继续恢复,开局总体平稳。在中新社主办的“国是论坛:2022年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与会专家认为,一季度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有韧劲,面对风险挑战,下一步稳增长需要未雨绸缪、多方发力,全年有望实现预期目标的较好增长。
总体恢复态势未改变
“一季度无论是从整体增速来看,还是从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外贸等核心指标来看,中国经济走稳的趋势都比较明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认为,中国经济一季度4.8%的增速高于去年四季度4.0%的增速,基本接近去年三季度4.9%的增速,可以说,扭转了去年经济增速连续下行的趋势。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7017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比2021年四季度增长1.3%。从“三驾马车”的贡献率来看,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3.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9.4%;资本形成总额拉动GDP增长1.3个百分点,贡献率为26.9%;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GDP增长0.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3.7%。
在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看来,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乌克兰危机影响,有关机构不断下调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预期,但中国经济仍取得较高增速,市场较为稳定,从全球来看难能可贵。他同时提醒,今年一季度消费在1月和2月增长较快,但3月出现负值,需予以更多关注。
一季度经济数据反映出的未来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有哪些?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副院长白景明认为,从一季度经济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经济至少呈现出三方面韧性:一是固定资产投资恢复性增长态势良好,尤其是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6.1%,说明实体经济发展稳固。二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1%,“跑赢”了GDP增速,反映出拉动消费增长的后劲。三是一季度中国经济环比增长1.3%,高于去年前三个季度的环比增速,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冲劲”较强,韧性十足。
“中国经济结构正在进一步优化,短板正在不断补齐。”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表示,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总体经济增速1.7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发展比较突出,这是近年来重视实体经济的结果,表明中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中国整体产业结构良好,特别是一些‘卡脖子’的高技术产业保持了较高增长,表明短板正在不断补齐。”
全年经济增长有后劲
“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可能在5.5%~6%区间,其中二季度是黄金季度。”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表示,“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将在二季度和三季度发力,一般而言,每年4月~6月是中国外贸企业接单和发货的旺季,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经济发展的压力,同时对目前尚未发力的消费和尚待显现效果的投资起到较好的补位作用。
谈及外贸,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高凌云表示,当前中国外贸有近虑但无远忧。近虑主要体现为“外缩内紧”:一是“外缩”,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缩等因素影响,外需不稳定性增加,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恢复生产,出现份额被挤占等情况。二是“内紧”,原材料、大宗商品等出现供应链局部堵点,运力结构性失衡,为外贸企业生产经营、供应链稳定带来较大压力。
不过,高凌云认为,中国外贸并无“远忧”,因为从内外需和产品竞争力来看,尽管目前全球经济出现增速趋缓,但整体复苏态势并没有逆转,同时中国企业技术也在提升,这些都意味着影响中国进出口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变化。同时,政府跨周期调节稳外贸政策在持续发力,支持力度可能还会适时加大,对外贸增长可以起到较好的政策支撑作用。
谈及中国经济更长远的发力方向,魏建国表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仍有两大支撑因素:一个全球门类齐全、上下配套、规模最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不断增加的中等收入群体和一个每年进口达4万多亿美元的生产资料市场。“这些可以确保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不下滑。”
陈耀认为,要促进制造业在地区之间的有序转移,完善产业链,畅通供应链。其中,把握区域之间的公平性十分重要,建议政策向那些弱势地区、欠发达地区适度倾斜。尤其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贯通南北,集中了超大规模市场、交通网络发达、物流成本低等多种优势,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进一步激发增长潜力。同时,城市群内部仍要加强资源要素集聚,城市群之间要做好协调,更好发挥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