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家车网!
城市频道: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杭州 | 宁波 | 南京 | 郑州 | 西安 | 长沙 | 温州 | 金华 | 慈溪 | 舟山 | 台州 |
全部地区
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行业 > 行业动态 > 30%-40%产能放空车市低温将持续10年

30%-40%产能放空车市低温将持续10年

大家车网 2012-09-10 07:5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

在历经过去十年平均25%的高增长后,中国汽车市场急转直下,年增长速度徘徊在3 %左右。在第三届全球汽车论坛(微博)上,汽车业内人士均对中国汽车业未来发展做出了“微增长”的判断。微增长的一大表征则是“行业两极分化明显,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如何有效应对微增长,是中国汽车产业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

汽车产业30%-40%的产能放空

今年中国汽车产销同比仅微增4 .8%和3.6%。

“从出席论坛的车企高层的级别来看,车市并不景气,”一位与会的行业专家列举了诸如北汽集团的徐和谊、长安汽车的徐留平等原定出席的“一把手”均未现身。

作为与会的唯一一位国有汽车集团的头号人物,朱福寿的表态很实在,他概括车市微增长的一大表征则是“行业两极分化明显,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他表示,行业进入微增长时代,恰恰是当前汽车社会最大的变革由新兴市场向成熟市场过渡最显著的特征,“在行业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必然呈现出企业间冷热不均的情况,部分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资金状况都会出现问题。因此,行业间的兼并重组将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导、政府辅助、国内汽车产业革命调整将进一步加快。”

然而,闲置放空的产能则正是微增长时代“无法承受之重”,按照朱福寿的说法,未来,中国汽车产业30%-40%的产能放空是必然的。

北汽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毛海则直接预判,在目前的“微增长”格局下,中国汽车产业也将面临重新洗牌的局面。

行业突围———“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今年全球汽车论坛的主题,是在变革的时代塑造行业的未来。在变革的时代,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发展模式都需要进行变革。本届全球汽车论坛,无论是官员的演讲、还是企业家的发言,“变革”是提到最多的热词。

“所有人都在思索着怎么应对微增长”,汽车行业分析师孙世清如是概括现在汽车从业者的心态和处境。

作为鲜有主管汽车行业之一的政府代表之一,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副司长支陆逊的现身,给予了对国家政策抱有期待、甚至是依赖心理的部分车企一线希望。

一年前,在同一个场合,支陆逊大谈特谈的是“走出去”;一年后,在历经中国汽车出口在巴西、俄罗斯遇阻之后,风向改为了力推“走进去”,即在海外设立工厂,进行本土化生产,以规避贸易壁垒。

支陆逊给出的结论是,全球所有出口汽车的大国均是出口生产大国,且出口多由海外生产实现,中国是唯一一个例外,“中国汽车企业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换言之,通过新兴的海外市场来突破中国国内市场微增长的瓶颈。

车企如何腾挪

支陆逊开出的行业整体的“药方”,更多的是车企立足于自身腾挪。

朱福寿执掌帅印的东风集团,在微增长时代的应对则是强化东风集团的自主品牌力量,推进“乾300”计划,并加快在海外市场的扩张力度,力争在2015年左右形成10个重点海外市场等。

毛海除了呼吁“习以为常单打独斗的巨头们要开始加强合作了,”他还认为,国内大的汽车集团应该成立技术联盟,进行联合开发,降低研发成本,进行强有力的优劣互补。

同本土车企在一样,丰田、日产等跨国车企也意识到了微增长时代,任何在中国市场发展的车企均需要变革性思维,“如果延续以往的思路来推进在中国的事业,不仅不会胜出,甚至会危及到丰田今后的生存,”丰田汽车公司副社长新美笃志直言。

日产汽车公司首席运营官志贺俊之则用日产在新能源技术上的储备,来显示未来在华的信心,“日产也已在中国的广州、武汉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启动电动车试点项目,以更有效地适应中国市场可能即将到来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微增长这一周期有多长,朱福寿认为将持续十年之久。朱福寿认为,各汽车企业需要有积极的心态、理性的思维、稳健的经营、创新的模式,来迎接汽车微增长周期的漫长岁月。

声音

微增长仍有发展空间

江淮汽车副总经理戴茂方:“微增长并不可怕,微增长时代仍然有发展空间。中国汽车市场空间在全球还是最大的。汽车企业作为的空间仍然比较大,关键是如何通过内在的变化,适应微增长的变化。在产品结构方面,要有更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从性能、质量、规格,乃至用户的满意度等各方面,调整自己的经营模式。”

中国汽车

竞争力仍在增长

中国贸促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王侠:“市场的整合一定发生在市场不好的时侯。增长的市场,带给中国汽车企业很多的机会。在过去高速增长过程中,很多企业的快速发展掩盖了很多问题,比如盲目扩张。汽车业是个全球化的产业。从中国汽车出口量的增长,到中国企业国外投资建厂的数量增加,这些都将代表中国汽车竞争力的增长。”

责任编辑: 杨小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