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家车网!
城市频道: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杭州 | 宁波 | 南京 | 郑州 | 西安 | 长沙 | 温州 | 金华 | 慈溪 | 舟山 | 台州 |
全部地区
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行业 > 行业动态 > 半月车谈 你所不了解的经销商

半月车谈 你所不了解的经销商

大家车网 2012-06-11 00:00 来源:汽车之友 作者:马岚

引言:其实经销商并不像你看到的那么风光,在面对厂家的时候,他们也有很多难言之隐。

去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就已经突破了1亿辆,粗略算下来,怎么也得有四五千万以上的家庭和汽车销售店(4S店)打过交道。普通人对4S店的了解,大概仅限于买车加价和维修保养太贵这些体验吧。

其实经销商并不像你看到的那么风光,在面对厂家的时候,他们也有很多难言之隐。而当消费者有诸多不满开口谩骂之时,其实也是经销商在替厂家挨骂。这都是设计精密的经销商制度在起作用。

“4S店”是国外品牌来中国合资时带过来的概念。但最终在中国执行的标准远比海外要夸张得多,车企通过4S店赚的钱也比国外多得多。

通常,厂商都会把经销商称为“商业伙伴”、或者“合作者”,但实际上厂商有先天的优势,因此双方的关系是很不对等的。在国外,独立的汽车经销商可以参加行业协会,如果受到了不公正对待,可以诉诸协会寻求仲裁。但国内缺少主持公道的组织,经销商们不得不单打独斗。

居高临下的厂商多半是品牌硬、产品横、资金充裕的外资或合资品牌。自主品牌还处在发展初期,尚没有如此实力左右经销商。他们更接近“战略伙伴”关系,唇亡齿寒,能找到对方都不容易,因而彼此更为惺惺相惜。

合资或外资品牌就不那么仁慈了。在哪里开店,开多少店,要求什么规模都得厂商说了算,当然多半是厂商里的外方说了算,技术、品牌、产品都是人家的,渠道虽然在中国,但话语权摆在那里。经销商没有可以谈判的筹码,因为有太多的人虎视眈眈等着接盘。由于某些“好品牌”收回成本的时间短,所以这些潜在的“伙伴”往往也不会讨价还价,因为很快就能从你身上挣回来了。

由于中国市场常年高歌猛进,“裸泳者”并没有浮出水面,车市一片歌舞升平。但中国市场不是高增长的永动机。当销售店的密度超过一个城市的承受能力之后,问题就会显现。

举个例子吧。赶上中国这么好的市场,厂商每年都得有比较大的业绩增长才能在行业里有面子。如果年初定下的增量没有实现,倒霉的先是经销商。他们得按照厂商的要求先全价把车买走,让厂商减小压力。经销商没钱周转,就得去借。借不到,资金链断裂,没有实力维持下去的经销商就可能选择跑路。

你也许会想不通:4S店看上去都那么气派,怎么会没钱呢?其实,他们原本都很有钱的,但进入了经销商体系,这些钱就不属于自己了,得按厂商的游戏规则来玩。“好”的品牌厂商会要求经销商交纳“建店保证金”、“公关费”各数百万元,还会要求你从厂商购买所有的装修材料和桌椅板凳、维修器材、办公用品等等以求“统一高端形象”,当然这些东西的价格是大大高于市场的。经过几轮折腾,有实力的经销商也会迅速落魄。这些还只是冰山一角。

当厂商为了自己的销售数字好看而进行压库操作的时候,经销商的噩梦就来了。假如一辆中级车出厂价25万元,厂商向每家经销商压货40辆,那就是要预先支出1000万元成本。这还是比较仁慈的企业。如果你认为卖不动,不想要?……你还想不想干啦?

为什么厂商可以这么牛气?2005年由商务部、发改委、工商总局联合制定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它规定“没有品牌生产商的授权,销售汽车就是非法的”。正是这个办法的存在,增加了流通环节的成本,削弱了经销商的竞争力和话语权,也促成了厂商权益多、义务少、独享超高利润的效果。

专营经销体系已经越来越多地显露过时的信号,新的产销关系会是什么样?目前还是未知。但中国的车市发展到世界第一,已经培养了数十家颇具规模的经销商集团。去年排名第一的广汇集团年经营收入已达到640亿元,在这些巨无霸面前,汽车制造商也畏惧几分。如果他们能与厂商平起平坐进而讨价还价,消费者也将有机会受益。

责任编辑: 强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