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家车网!
城市频道: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杭州 | 宁波 | 南京 | 郑州 | 西安 | 长沙 | 温州 | 金华 | 慈溪 | 舟山 | 台州 |
全部地区
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行业 > 行业动态 > 政府公车制度改革花样频出 新政策全面解读

政府公车制度改革花样频出 新政策全面解读

大家车网 2012-05-24 00:00 来源:车讯网 作者:曲彦洁

引言:自2011年11月我国《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发布以来,关于政府公车制度改革的政策便接踵而至。制度的完善自然是实现改革的前提,然而在这些细致入微的条款面前,有关部门是否真正把改革落到了实处,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自2011年11月我国《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发布以来,关于政府公车制度改革的政策便接踵而至。制度的完善自然是实现改革的前提,然而在这些细致入微的条款面前,有关部门是否真正把改革落到了实处,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2011年11月14日,一纸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发布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其中最引人侧目的当属申报车型应具备条件中的:“申报《目录》的轿车: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发动机排气量不超过1.8升,价格不超过18万元,其中机要通信用车发动机排气量不超过1.6升,价格不超过12万元;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等新能源轿车扣除财政补助后价格不超过18万元。” 同时,车型还必须满足“具备持续的整车技术研发和产品改进能力,设有产品研发机构,近两年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不低于3%”的硬性指标。

“双18”规定一出台,国内现有大部分合资B级车首先就断了念想,大众帕萨特、别克君威、丰田凯美瑞、本田雅阁、日产天籁等现有中高级车主力车型,要么价格高出18万元,要么排量大于1.8L,都不在规定范围之内。不过,“双18”只是一个粗略范围,真正拦住合资车企的是3%的研发费用比例,对自主品牌而言,3%是最基本的研发投入,而合资企业由于多年来一直采用的是将国外的车型直接引入国内生产的方式,近几年也最多是做一些本土化改变,并没有研发投入上的积累。因此,这一条硬性指标合资车企是无论如何都达不到的。所以在此细则发布的同时,政府公务用车目录就已经基本浮出水面了。

随后,在工信部发布的《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中,入围的25家车企、412款候选车型全部为自主品牌,外资品牌全面出局。六大汽车集团 (除北汽)的自主品牌和奇瑞比亚迪、吉利、长城等主流自主品牌均在列,合资企业车型全部落选。

【解读】虽然上述自主车企得到了参与政府采购的机会,但最终能否真正为党政机关所用,还要依靠品牌和实力。而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公务车采购给自主品牌带来的拉升作用相当有限。另据了解,公车采购目录中所谓“一般公务用车”的解释是,针对副部长级干部以下级别的公务用车。公务车采购新政实施后,副部长级和部长级的用车仍然延用2004年国管局规定的部长级干部用车标准,即排气量3.0升(含3.0升)以下、价格45万元以内的轿车;副部长级干部用车,排气量3.0升(含3.0升)以下、价格35万元以内的轿车。如此看来,新采购目录涉及的范围还是十分有限的。

此外,国家发改委在2月7日公布的《“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中做出了如下表述:“全国政府机构公务用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开展公务自行车试点。机关工作人员每月少开一天车,倡导“135”出行方案: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解读】据了解,目前这个全民行动计划只是一个倡议,并不具有约束性。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这一全民行动计划更多是引导性的,这是一个5年的工作计划,今后可能会出细化的工作计划安排。究竟本方案的出台会为节能减排带来怎样的效果,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5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2012年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下文简称《工作安排》)又一次吸引了人们的视线。其中明确指出:今后,中央部门须公开车辆购置数量及保有量、因公出国(境)团组数量及人数、公务接待有关情况等;而省级政府的三公公开,也拟在两年内实现全覆盖。

【解读】《工作安排》一出炉,便受到了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从媒体的整体趋向上讲,大都偏重于一个问题:“公车公开,谁来监管?”政府部门的公务用车问题,是否由政府本身来监管呢?加之《工作安排》中并未提到对不公开现象的惩戒措施,三公公开是否能够落到实处,还请大家拭目以待。

结语:近半年以来出台的公车改革政策,表面看来的确大快人心。有了这些制度上的约束,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制贪污腐败现象,还能鼓励自主品牌的成长。但是近年以来,在政策下放执行的过程中,的确存在一些症结,加之很多专家学者都基于某个“事实”持着“不予置评”的态度发表了一些消极言论,所以新政策的出台总是会饱受各种各样的非议。对此,我们还需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让实践来检验真理。

责任编辑: 张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