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2-05-23 00:00 来源:搜狐汽车 作者:李玲
引言:买车之前要参加车牌竞拍,一副车牌的拍卖价甚至超过许多A级车的实际销售价。这可不是行为艺术,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5月19日,延续了12年的上海市私车牌照拍卖政策,其每副车牌的拍卖价首次抵达6.4万元区间,再次刷新历史纪录。
买车之前要参加车牌竞拍,一副车牌的拍卖价甚至超过许多A级车的实际销售价。这可不是行为艺术,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5月19日,延续了12年的上海市私车牌照拍卖政策,其每副车牌的拍卖价首次抵达6.4万元区间,再次刷新历史纪录。有人测算,如果车牌材质换成纯金,则拍得一副如此价格的车牌,比购买等重的黄金价格还要略高。这样的事实,在赚足眼球的同时让人唏嘘概叹。
也许是12年来公众“骂”疲劳了,也许是明知道骂了也没有什么用。对上海这一次创造的世界罕见纪录,网上网下都比较平静。看起来,人们对此类代价的“忍耐指数”,随着拍卖价的逐级抬高也与时而升了。
笔者也无意就此事的是非对错发表价值难辨的公理婆理之说,而是想在承认既定现实前提下,说一说作为汽车企业,我们该如何认识这种“无奈”和“忍耐”消费的现实意义。有三点特别值得注意。
首先,从市场动力来看,需求一方无奈却又不得不去做的事,只能说明一线城市的刚性需求依旧存在。上海市自从2000年开始实施无底价车牌号码拍卖制度以来,拍卖价格总的趋势逐年攀升,近年来又有加速态势,有人甚至预料能够涨到10万元!别具意味的是:今年的车牌价格上涨,是在上海市政府拿出来拍卖的牌照总数增加的情况下发生的。
牌照资源供给增加,而价格却不降反升,且有65%的参与者空手而归,这种明显背离价值规律的现象,只能用刚性需求存在且总需求远高于总供给来解释。藉此,汽车企业要认清的第一个事实是,以上海、北京为代表的所谓“一线市场”的刚性需求,并没有如一些人所说的那样衰减,至少截至目前,其刚需远未释放完毕。
其次,从市场结构来看,高价车牌费用支出,会使消费结构提前升级,对高价格、高档次的车辆需求比例会较高。在消费者购买心理中,功能性的实体产品总应该比非功能性或附加性产品的支出比例要高。现在,牌照都支出了六七万了,哪能买个六七万以下的车辆呢。因此,高牌照费,无形中对低档次、低价格汽车会提前产生一种“挤出效应”。
车牌拍卖,政府原本力图拒之门外的,是公认的因车辆剧增而带来的交通拥堵、尾气排放和能源消耗的增量负荷,却在实际上因消费者不得不要支出较高牌照费而催生出相反的消费结构变化。藉此,汽车企业需要认清的第二个事实是,尽管“一线市场”刚需依旧存在,但受越来越严苛的消费政策环境影响,消费结构会与以前不同,大部分第一辆汽车消费的家庭对产品“档次”的要求,提前升级了。
再次,从市场环境来看,车牌的代价,只是所有消费代价中的一个而已,“一线市场”的汽车消费,已经进入“代价时代”。当下,不仅是车牌拍卖费在让人闹心,更有不断升高的燃料费、停车费、过路费、事故赔偿费等让人焦虑,普通用户一不留神还有卷入“豪车碰撞门”的恐惧。如果说,过去我们布衣百姓还只是从政府号召中接触到汽车工业发展的代价,从更环保、更节能、更安全等对策关键词里了解降低代价的出路,那么,对多数人而言,在今天,五花八门的“代价”早已如盐入水,虽化于无形,但“咸度”早已增加,并与个人看得见的经济利益紧密挂钩了。
这就是说,刚刚享受私人汽车的现代文明不足十年的普通公众,可能不得不要切身分担能源紧缺、大气污染、交通事故增长等宏大历史责任。这就是汽车社会“代价意识”的现实版本。藉此,汽车企业需要认清的第三个事实是,裹挟负向能量的个人代价增高类政策也好,携带正向刺激的财政代价增高类消费鼓励政策也罢,都不会脱离人类对汽车更节能、更洁净、更安全的长期趋势。因此,一线市场的刚性需求,不管结构短期内会怎么变,怎么对低档次、低价格车产生挤出效应,但对车辆节能、洁净、安全的要求会更高而不是更低。
责任编辑: 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