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09-09-26 00: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大国汽车的华丽转身 中国迎来家轿元年(2)
从1981至1998年这18年间,汽车老产品全部实现升级换代,结束了30年一贯制的历史,先后从日本、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引进了新的车型(轻型、重型汽车和轿车以及关键零部件)和技术,改变了“缺重少轻”,“轿车基本空白”的产品结构失衡局面。1992年,我国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到2000年就超过了200万辆,2002年就攀上了300万辆的台阶,以后就出现了跳跃式直线向上的发展。
由此不难发现,这里主要是汽车产业的主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由卡车为主转变为以轿车为主的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由过去计划经济运行机制转变为以市场经济运行机制,重要的是,汽车工业是发展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被确立,而以轿车为主的汽车工业发展战略取得了大家的共识。1987年7月,国务院北戴河会议上,“中央决定,中国要发展自己的轿车工业。”作为经历者,陈祖涛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至此,可以说,中国轿车生产的大门终于打开了。”
这样的转身,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驶上了快车道。
中国迎来汽车元年
1994年2月19日,国家计委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产业法——《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随之《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这个产业政策,是指导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调整和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主要依据。”社论用“汽车是现代社会的骄子,汽车工业是现代工业的代表”来描述,点出了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
“国家引导汽车工业企业充分运用国内外资金,开拓国内外市场,采取大批量多品种生产方式发展。2000年汽车总产量要满足国内市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需要,轿车产量要达到,并基本满足进入家庭的需要。”同时“国家鼓励私人购买汽车,并将根据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适时制定具体政策。”
国家政策明晰,具有明确的导向性。敏感人士意识到,我们正面临着生活方式的选择,而生活方式的选择,不仅属于个体,同时也属于社会。
然而,对此反响强烈的不仅仅是在国内。世界汽车巨头都把目光聚焦到中国,他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汽车市场在向他们招手,尤其是中国政府把鼓励私人购车和消费写进了政策文本里,其潜力将不可预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的中国市场就是国际市场,对于世界汽车巨头们而言,“不在中国取胜,就在世界败北”。
这种预感,在同年底由机械部召集的国际家庭轿车研讨展示会得到了证实。这是个能载入史册的研讨展示会,简称“PSE’94”。有人说,这是世界汽车史上从来没有聚集过这么多汽车厂巨头在商讨一个国家关于如何发展家庭轿车的会议。有的厂商甚至带来了专为中国市场度身打造的样车或概念车在研讨会上展示,如奔驰的FCC、保时捷的C88等。
由此,大国汽车的尊严和地位以它巨大的市场被唤回。从那时起就已经改变了世界汽车对中国的看法。当奔驰为中国市场开发的家轿打出售价13万元时,当场就被消费者拒绝,官员也说不。而日韩厂商殷勤地拿出他们的价廉物美的家轿时,也未能迎合中国市场的口味,欧美厂商收敛起以往的傲慢与霸气在此次研讨会上都变得谦恭起来。全世界的家轿,摆满了北京国贸展览大厅,琳琅满目、争奇斗艳。
“这也是第一次,以后也不再会有这么多家轿的展示。”中国汽车界,包括消费者通过这次国际家庭轿车研讨展示会,对各国家轿的起步和发展及现状有了全面的了解。第一次深刻地领教了什么叫汽车消费,汽车消费对于一个大国将意味着什么。不管当时各国对中国轿发展持怎样的态度或看法,提多少建议,“FamilyCar将改变中国”的判断是一致的。否则大家就不会对中国这么感兴趣。
1994年,大国汽车的转身终于以《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出台结束了数年来的纸上谈兵。正如《人民日报》的社论所说,“国家必须制订一个比较长期稳定全面的政策,创造一个适合汽车工业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被动局面。”
从那时起,全国的汽车市场开始活跃起来,尤其是北京亚运村汽车市场的出现,不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圈内出名,还成了中国车市的风向标。2000年,上海私人汽车牌照开禁,不过是以竞拍的方式进行。开禁的第一次竞拍竟吸引了来自全国的媒体争相报道,其新闻意义就在于长期被禁锢的私人汽车消费在上海终于可以以这种公开、公平、公正的制度化渠道进行。迄今为止,每月举行一次,从未间断。近十年来,上海的私家车市场在总量控制、适度放开的政策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同年上海通用推出“小别克”,引爆10万元家轿热,使中国家轿入门级从10万起步的概念得到了市场的认同,消费者也能接受。
此时,不少人这人才意识到,原来拥有轿车不是梦。
责任编辑: 张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