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家车网!
城市频道: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杭州 | 宁波 | 南京 | 郑州 | 西安 | 长沙 | 温州 | 金华 | 慈溪 | 舟山 | 台州 |
全部地区
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行业 > 行业动态 > 中国的“私车时代”为时尚早还是已临近

中国的“私车时代”为时尚早还是已临近

大家车网 2007-11-07 00:00 来源:重庆晨报   作者:

中国的“私车时代”为时尚早还是已临近(1)

  中国已经进入了“私车时代”。本世纪以来,中国的汽车人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而消费者更在痴痴地圆这个汽车梦。

  有消息说中国已经进入“私车时代”了。近日,国内的媒介铺天盖地地说着这个绵绵不绝的话题。理由是,中国目前生产和销售的汽车,多数都卖给了私人。而中国的保有汽车中,私车已经占了觉大多数。私车,已经成为了汽车消费的主流。

  而知名汽车专家却给“私车时代”的说法泼冷水。说中国“私车时代”的到来为时尚早。现在的大欢庆,只是沉浸在虚幻的繁荣之中。

  也许,专家此说自有他的道理——

  正方:轿车跨过家轿临界点

  在表面上,清晰的数据,热腾腾的汽车生活场景,铺天盖地的媒介报道,更让人们不得不说,“私车时代”真的到来了。而更深层次,被看作是私车时代的到来的,是汽车消费观念的搏弈中,取得的巨大胜利。

  私车保有量超60%

  说中国进入了“私车时代”,自然以数据说话。最近,中国主流媒体用了各种的统计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第一个数据,是私家车保有量的比例。截至2006年底,私人汽车保有量2333.3万辆,比2002年末增长140.8%,年均增长24.6%。私人汽车占全部民用汽车保有量的63.1%,比2002年提升15.9%。私人汽车超过了60%,说明中国多数都是私人汽车,自然,中国进入了私车时代。

  第二个数据,是近两年的销量比例。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2006年私人购买轿车比例超过77%。对于2007年的比例,多数轿车车商采访时告诉本报记者,他们销售的车中,80%甚至90%都卖给了私人客户,私人是他们最主要的顾客。当然,这没有把销售公商务轿车的拉在一起算,也没有把商用车扯进来。不过,无论无何,私人购买占了绝对的多数,这点毫不含糊。

  第三个数据,是增长速度。中国私车发展的速度的确惊人。截至2006年底,中国私人拥有的各类汽车超过2000万辆。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私人汽车,到2003年社会保有量达到1219万辆。私人汽车突破千万辆用了近20年,但突破2000万辆只用了3年时间。

  “车价与人均GDP的比值为2或3时,是轿车进入家庭的临界点。我国已有多个地区的这一比值逼近3,进入汽车时代。”中汽协会市场贸易委员会秘书长张伯顺近日表示。

  四方佐证跨过“门槛”

  说“私车时代”的到来,不单是靠冰冷的数据说话,更多的是散落于百姓的生活之中。业界认为,至少可列出四大标志现象来说明“私车时代”的到来。

  第一个标志,是住地“离尘不离城”。在上个世纪,住家都拼命地往城里挤,而现在城里的人都希望把家安在城市边的安静角落。所谓“离尘不离城”。正如此,重庆、北京,乃至几乎全国的大中城市,几乎都出现了城郊的别墅房、花园洋房。尽管中国的土地、交通等条件,不容易每个人都住郊外,在城里上班,像美国人的汽车生活,一家人拥有几款车,但中国人住在城市的边缘,还是比较现实的。

  第二个标志,是卖车卖到家门口。中国的汽车销售,历经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坐在库房等开票,这个现象出现在1995年。那时候,私车是最奢侈的消费。那时候,买车要找关系排对提车,是典型的卖方市场。而现在,不但汽车超市、4S店等相当发达,销售顾问会恭恭敬敬地等你,而且把卖车卖到了家门口,各种社区车展在各个城市频繁举办,而各种汽车广告也借助电梯、花园、社区网络等平台进入社区。

  第三个标志,是自驾游的兴起。最近3年,自驾游可谓热火朝天。能用车去长途旅游,自是汽车进入家庭的标志。如果是公车,节日私用不大可能。这道理比较简单。

  第四个标志,是汽车的多元化。月照千川千月影,1000个人买车就有1000个想法。中国汽车消费的多元化,正好说明了“私车时代”的到来。按价格分,下至两三万的奥拓,上至几百万的豪车,都有人消费。从风格看,无论是粗犷还是乖巧,是潇洒还是稳重,各种风格都有人喜欢,你在街上都能看到。

  “私人购车观”搏弈获胜

  说“私车时代”的到来,还体现在购车观的三场搏弈的胜利上。在本世纪已经走过的7年,是中国私车发展最为迅猛的7年,这7年里,有三场不见硝烟的战争。

  第一场战争,是割掉尾巴的战争。两厢富康是中国两厢车的铺路石,到了本世纪,两厢Polo、雨燕、天语SX4、206等车型的巨大成功,以及和同车型三厢版本的巨大落差,无不说明割掉尾巴的巨大成功。两厢车,这个以时尚和运动的风格,挑战并改变了中国人固有的轿子情节。这是西方汽车消费观在中国的成功移植。

  第二场战争,是稳重派公商务车权威受到挑战。在中国,激进向上成为社会的主流精神,国有企业图求变革,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化,而民营企业更愿意体现企业蓬勃向上的精神。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来中庸稳重的公商务车遭到时尚运动风格的严重挑战。如今,处在公商务车的一个变革时期,许多稳重派开始向运动派转型。

  第三场战争,是代步工具的本质回归。汽车在中国,是作为奢侈品被羡慕了几十年。而近几年,汽车作为代步工具的观念深入人心。专家认为,这是汽车功能的本质回归。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汽车日益走进了百姓家庭。许多靠做低端车起家的中国自主企业,从此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甚至挤身于中国十大主流汽车之列。

共 2 条1/2首页上一页1 2 下一页 末页

责任编辑: 黄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