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家车网!
城市频道: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杭州 | 宁波 | 南京 | 郑州 | 西安 | 长沙 | 温州 | 金华 | 慈溪 | 舟山 | 台州 |
全部地区
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行业 > 行业动态 > 发改委终结“借壳造车” 124家企业走向末路

发改委终结“借壳造车” 124家企业走向末路

大家车网 2006-02-16 00:00 来源:中国汽车消费网   作者:

[#page=标题#]

  国家发改委的一系列举动意味着“壳资源”的买卖即将终结。近日,发改委公示了拟撤销部分车辆生产企业已获得的WMI(世界制造商识别代码)清单。这份清单共涉及147家企业,其中124家永久终止车辆(包括整车、改装车和专用车)生产,21家企业拥有多个WMI,将被撤销部分WMI,另外,两家企业已获得WMI批准生产的车辆类型也被撤销。由于WMI是识别某个国家、地区及企业的惟一标志,撤销也意味着生产资格的取消。业内人士认为,这表明汽车企业生产资格终身制终于被打破。

  3个月前,发改委就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关于规范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明管理的通知》,严格规范了对机动车生产企业合格证的监督管理。规定从去年10月1日起,想进军汽车业的企业,在没有登录发改委《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前,将不能再使用“借壳造车”途径生产汽车。

  很显然,在从法律层面上终止“借壳造车”之后,发改委撤销WMI,又从根本上铲除了“壳资源”的生存土壤,把无效的产能和没有市场潜力的工厂淘汰出局,这一举措也让“壳资源”常年来的非法买卖成为历史。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有145家汽车整车制造厂,比2004年增加了16家,汽车改装车厂536家,比2004年增加了20家。然而,在整车企业中销量超10万辆的不过10家左右,而销量在万辆以上的也只有30家左右,仅占总量的约1/5,还有更多家企业全年的销量只有几百辆,有的甚至为零。那些几乎没有生产能力的企业为何至今仍能苟延残喘呢?有些人认为是国家的退出机制不健全、法律上没有明确的破产界定等原因造成的,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企业的“壳资源”有巨大的市场价值。

  尽管汽车业的利润连年下降,可还是有把“壳资源”当成救命稻草的企业。事实上,很多汽车企业早已丧失了生存能力,他们不需要考虑汽车业的整体利润以及未来发展可能遇到的危机,惟一的渴望就是碰到一个出手大方的买家。就算企业厂房破旧、机器过时,甚至亏损严重,都敢喊出天价。一大批早就该破产的企业,硬是死撑着等待最后一笔横财,造成汽车业资源浪费严重。多年以来,这些有政府背景的“壳企业”,以合作、联营、挂靠等方式与其他没有生产资格的企业合作,靠着手头握有的“准生证”吃软饭,却乐在其中。

  事实上,“壳资源”对大企业集团来说没有任何利用价值,想为“壳资源”输血的,无非是那些没有造车经验的外行,或是从事摩托车或汽车零配件相关业务,想转行造整车的企业,而现阶段这些企业又相当多。

  发改委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规定:新建汽车生产企业的投资项目,项目投资总额不得低于20亿元,其中自有资金不得低于8亿元,要建立产品研究开发机构,且投资不得低于5亿元。很多抱有投机心理的企业不愿下这么大的投入,一般都选择“借壳”或“买壳”,来获得一个造车的名分,并冠之以“曲线造车”的美名。[#page=标题#][#page=标题#]

责任编辑: 吴舟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