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厂商 > 厂商动态 > 一个时代中国的“国民车” 桑塔纳诞生记

一个时代中国的“国民车” 桑塔纳诞生记

大家车网 2012-09-17 08:31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

一个时代中国的“国民车” 桑塔纳诞生记(1)

一个时代中国的“国民车” 桑塔纳诞生记

一个时代中国的“国民车” 桑塔纳诞生记

  “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经典的广告语伴随着桑塔纳一路走来,在神州大地上流传了20多年经久不衰。1983年至今,桑塔纳,几乎成为一个时代中国的“国民车”,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中国的汽车工业梦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

  那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的邓小平,同意以中外合资企业的形式,在上海实施汽车项目。时任上海机电一局局长蒋涛是这个项目的主管。

  他说,当时讨论确定的项目战略目标包括:上海应建成首个设施完备的现代化汽车工业基地;不仅要建设一个生产能力较强的现代化轿车生产厂,而且要以高技术标准建设一系列的汽车零配件厂,以就地生产更多的零配件;合资企业必须建成一个技术开发中心;为开发自有品牌,应逐步建设独立的开发机构等宏伟蓝图。

  中国希望通过引进新技术满足国内对轿车的需要,逐步建立生产能力较强的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达到最终建立国有自主汽车品牌,建设中国现代化汽车工业的战略目标。

  肯给技术又肯给钱

  负责谈判项目的蒋涛说,选择合作对象有几条原则:

  首先是能提供适合我国市场需要的先进车型;其次是能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模式,共同建设完整的现代化轿车工业,对方在国际上已具备有较强的竞争力,并能参与商品出口以解决外汇平衡;第三,同意对横向零部件企业提供技术帮助,加快零部件国产化。

  但当时,美国通用公司的建议是,中方生产部分汽车零部件,再由他们提供其余的零部件在中国装配,纳入他们的世界生产体系。而日本汽车公司奉行的是“只卖商品,不卖技术”,这些显然是谈不拢的。尽管法国雷诺和雪铁龙积极性都很高,但他们的车型不太适合中国市场。最后,上海选定了惟一既愿意提供最新技术又肯投入资金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

  来自狼堡的大众

  时任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的周子健赴德考察谈判。

  到了德国,他发现,大街上的汽车大都挂着V W标志。这车是谁造的?他打听到,汽车制造商是来自狼堡的大众。于是,周子健干脆地率领代表团直奔狼堡。那个时候,他恐怕想不到,狼堡对话,将拉开中德长达29年的合作,也将见证一个时代的变迁。

  甫抵狼堡火车站,周子健风尘仆仆地直接走到大众总部。

  翻译对门卫说,他就是中国的机械工业部部长,想与大众负责人对话。警卫吃惊之余迅速帮他联系了当时负责大众销售的维尔纳·P·史密斯博士。博士充满敬意地说:“那就请他到大楼里我的办公室来吧。那将是我的荣幸。”

  中国政府与德国大众的对话就这样开启了。

  中国人要的是什么车?

  周子健描述了上海将实施的汽车项目。

  大众公司的管理层兴趣浓厚。他们认为,中国市场潜力巨大,改革开放后,经济将会迅速发展。双方达成初步合作共识后,紧接着,就是紧锣密鼓的谈判。

  引进车型,中国提出了两条选型原则:一是中级轿车,而且是具有现代技术水平的中级轿车;二是这个车适用范围宽,既可作公务用车、商务用车,还可用作出租车。

  德国大众按要求提供了当时正在研制、还没上市的一款中级轿车———桑塔纳。中国汽车工业之父饶斌这样解释:中国人真正需要的并非是“大奔”,而是一款省油、廉价又安全的汽车,更是一辆易制造的车。

共 2 条1/2首页上一页1 2 下一页 末页

责任编辑: 黄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