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厂商 > 厂商动态 > 炎炎夏日 昌河汽车献上消暑佳品

炎炎夏日 昌河汽车献上消暑佳品

大家车网 2009-07-07 16:35 来源:网上车市网站 作者:

夏季烈日炎炎酷暑难耐,一杯新鲜果汁应该是最理想的消暑佳品。近日,记者获悉,昌河汽车继“春风行动” 为广大用户带来春季温情后,又在这炎炎烈日献上一份清凉大礼——特面向山东,安徽,河北,河南等4个省区的用户,推出“购车三重礼,修车不花钱”促销活动。

据悉,凡于今年7月6日至8月31日期间购买任何一款福瑞达微客的用户,均可获得由昌河汽车公司提供的价值200元汇源果汁一箱、价值500元礼品一份,并可获得行驶一年或3万公里内免费维修的三重大礼。此外,在活动期间对于购买昌河汽车旗下其他车型的用户,昌河汽车还安排了实惠赠送:购买昌河福瑞达单、双排的用户可获赠汇源果汁一箱并享受行驶1年或3万公里内修车不花钱服务;购买爱迪尔Ⅱ的用户也可获赠汇源果汁一箱。

素有“中国微型车开拓者”之称的昌河汽车公司,自1969年成立至今经历了40年的风风雨雨,始终秉承让精美汽车开进寻常百姓家的企业使命,坚定不移地走“走节能路 造精品车”之路,致力于成为中国的小排量车制造专家!现在昌河汽车旗下自主品牌产品爱迪尔、福瑞达系列和合资品牌昌河铃木北斗星、浪迪、利亚纳等车型,凭借多年来的良好品质保证已赢得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今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小排量车发展,昌河汽车获得良好地发展契机。“今年1-5月昌河汽车总销量同比增长36%,其中昌河福瑞达系列表现尤为抢眼,取得了同比增长34%的好成绩。”昌河汽车销售公司相关负责人高兴地对记者说到。

昌河福瑞达微客 中国第三代微车引领者

“昌河汽车曾经是微面之王,近几年虽然走过不少的弯路,但是作为一个拥有航空背景的汽车生产企业,深厚的技术底蕴为其重振旗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未来,我们将继续专注于微车领域的发展。”昌河汽车市场部一位负责人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多年来昌河汽车一直坚定不移地走贯彻“走节能路、造精品车”的品牌发展战略,与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小排量车的趋势不谋而合;以福瑞达系列车型为代表的产品,更是凭借舒适安全、低油耗的功能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备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作为微客技术流派的倡导者,昌河福瑞达的人性化设计为驾乘者带来舒适的感受。其前悬架为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后悬架为拖曳臂式螺旋弹簧悬架以及轿车化的减震系统,使得平顺性等效均值接近轿车法规指标,驾乘会更加平稳和舒适。同时,福瑞达更加注重节油性能给客户带来的经济效益。它采用的是直立斜置发动机,最大功率为38.5KW, 在50Km/h等速状况下车辆百公里油耗仅为6.4L,在保证足够动力的同时又减少了油耗,充分体现出“高能低耗”环保理念。

昌河福瑞达单、双排承载强 创业致富的好帮手

据了解,在我国广大农村,微货已经成为了农民朋友致富的工具,能够拉货,能够拉多少货,已经成为各厂家关注的焦点。昌河福瑞达单、双排微货立足于农村市场的特殊需求,凭借时尚外观、超大货运空间和超强的承载能力等优点赢得了市场的认可。福瑞达单排货车,超长货箱可达到2.62m,承重达到980kg,而福瑞达双排货车则拥有1.49 m超宽货厢、高强度钢板纵梁和5片加宽加厚钢板弹簧,这些优点使这两款车型无论是在货厢长度还是在承载重量方面,成为是微货行业的佼佼者。

昌河爱迪尔Ⅱ 绿色环保使者

昌河爱迪尔Ⅱ是昌河汽车与著名的意大利博通汽车设计公司联手开发的一款时尚环保车型,以其出色的燃油经济性能、独特个性的外观和灵活多变的空间受到市场的好评。

昌河汽车技术开发部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这款车型时说:“从侧面看,这款车就是一片绿叶!她的设计灵感就是源于大自然中绿叶的流线和形态,爱迪尔Ⅱ从车窗、门把手、车前灯到整车外观都充满了流线形的美感,厚实的保险杠、圆润的前围、树叶状的侧窗与侧门把手,配以微微上翘的俏皮前组合灯,整车看上去更加自然流畅和谐。”

在空间上,爱迪尔Ⅱ短车身长轴距的设计理念很好地兼顾了流行时尚审美和实用舒适性能。爱迪尔Ⅱ整车3600mm的长度以及1670mm的高顶设计营造了小车家族里前所未有的宽适空间。加上可灵活调整的座椅,其车内空间表现更加优异。据相关资料介绍,爱迪尔Ⅱ的座椅有3种可调整形式,并采用独具个性的后座影院升高式座椅设计,搭配透气性优良的高档运动型网孔双色质感座面材料,最大程度地营造了驾乘人员的舒适感,叫人不禁联想起MPV车内空间的宽适。

爱迪尔Ⅱ搭载的是在北斗星上成功应用的铃木K14B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为67Kw/6000rpm,最大扭矩为112N•m/4000rpm,是同类车型中的“动力+节油”先锋,加上同级车型中极具竞争力的空间和价格,2008全国“省油汽车擂台赛”中,1.4升爱迪尔Ⅱ问鼎1.4升排量级省油冠军。爱迪尔不但更容易获得年轻家庭的青睐,也很好解决了当下年轻家庭用车成本过大的问题。

责任编辑: 孟飞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