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07-09-27 17:48 来源:爱卡汽车 作者:彭彭
近年来,国内车市的降价潮不断,每年“金九银十”之际经常上演降价潮此起彼伏的景象。随着9月的到来,又到了传统的销售旺季节,今年这个“金九银十”各家汽车厂商却已不是千篇一律的靠调低价格来争夺市场,当降价的招数已经越来越不奏效的时候,已悄然出现了一批降价大潮中的逆行者。
降价狂潮之后,谁该为贬值买单?
经过多年的潮起潮落,降价销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演化成最急功近利和不计后果的做法,降价看似直接提升了产品的性价比,促进了销售,但也不可避免地缩减了厂商的利润,更何况当降价成为习惯后,消费者已经不在乎谁降价,而是要看降多少了。
当售车的利润越来越低的时候,不少厂商就在“减”字头上做起了文章——表面上降价让利,背后却在可控的零配件和售后服务上“缩水”,在消费者容易忽视的地方“挖”出利润。这样的降价会直接对品牌的市场号召力造成损害,影响品牌的美誉度。
还有些厂商,在降价前欠缺有效的市场评估和分析,新车上市几个月就匆匆打出降价牌,直接导致新产品的保值率大大降低,不但严重伤害了老车主的情感和利益,同时也很难取得准车主的信任。同一产品的频繁降价甚至会让整个舆论对其品质产生怀疑,引发难以挽回的“噩梦”。曾经在中国国内风光一时的韩系车如今遭遇寒流就是前车之鉴。
厂商们在竞相斗法的时候,消费者的消费心态也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意识到买车并非一次性消费,而将是持续性的长期消费。“降价”大旗扬得再卖力,如果车的品质和服务也随价格的下降而下降,那么,到头来为这些问题买单的肯定是消费者自己,而厂商的信誉也必然受损。
谁都会做减法,谁又在做加法?
因此,“降价”纵然尚能刺激部分消费者的积极性,商家越来越清楚这种促销手段背后的隐患。高明的商家自然不会轻易打出这张牌。不打降价牌,就等于把市场“恭手相让”?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一些热销车型的做法告诉我们:提高产品的价值,做“加法”的效果可能会比做“减法”来得更好。所谓做“加法”,是指在不降价的前提下,靠增加产品配置或完善售后服务来为产品“增值”。
一个是降低价格,一个是增加产品价值,两者看起来似乎只是“减”与“加”的区别,实际上却存在很大的差异。无论是完善产品本身,还是完善售后服务,对厂商都是很高的要求,“增值”是一个需要长期兑现承诺的行为,只有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厂商,才有能力提出“增值”的承诺并有效兑现。
最近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是上汽荣威750延长质量担保期的做法。在销售状况良好的前提下,为了进一步增加品牌的延伸价值,上汽没有采取价格调整的方式简单提高“性价比”,而是承诺将荣威750的质量担保期由原来的“2年或6万公里”延长至“3年或8万公里”,同时,已购车的一万多名荣威750车主的质量担保也将自动延长期限至该标准。
这是一个用售后服务的增值来取代简单的降价的经典案例,和许多厂商采取“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来逐步提升服务的方式大为不同,将增值优惠追溯至老车主的做法不仅让老车主受到了同等的待遇,更让准车主对产品更有信心,对厂商来说,虽然成本大为增加,单是带来的良好口碑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总结:
当厂商不仅把旗下产品当成“商品”卖,而是用 “品牌”的经营思路来考量的时候,是不会轻易采取“降价”措施的。当本某车型的价格屡屡创出新低的时候,我们很难再将它与保值挂钩;当某车型第N次降幅达万元时,还有多少人愿意立刻加入车主的阵营去愉快地迎接下一次的“价格震荡”?
在国内车市逐渐走向成熟的今天,单纯的降价除了造成竞争对手间的实力相互损耗之外,更牺牲了消费者在品质、保值方面的应得福利,如果厂商陷入价格战看似“简单有效”的泥潭中不愿自拔,最终失去的将不仅是利润。降价大潮虽然短期内似乎难以平息,但大潮中的逆行者还是留给了我们更多的希望。(厂商供稿)
责任编辑: 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