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2-09-06 17:23 来源:车市“两代同堂”对自主品牌是“连捅两刀” 作者:金爽
开篇语过往,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都河水不犯井水,合资品牌一直把握一线城市,而自主品牌则专攻消费层次稍低的二三线城市。随着最近两年里,北京、上海、广州相继推行限制政策,一线城市已趋向饱和状态,不少合资厂商开始着手开源———把触角伸进二三线城市。不少合资品牌推出其合资自主,从而拓宽二三线市场的份额。而今年,战斗再次升级,特别是A级车市场,合资品牌频频上演“两代同堂”———新老车型并行销售,以从一线市场退役下来的老款车型再次征战二三线,如果说过往自主品牌受到的是挤压,那么现在可谓是致命打击,自主品牌A级车的份额被进一步蚕食。不少合资老款车型的价格已下探至5万-10万元领域,自主品牌可谓步步艰辛。而目前,走势良好的只有自主SUV市场,其表现一直可圈可点。以长城H系列和新晋中高端自主SUV之星的广汽传祺G S5为首的两大力量成为与合资品牌的抗争前线。主要原因是合资品牌的售价基本处于15万元以上,而自主品牌的SUV则针对10万-15万元的“真空”区域,这种错位使得自主品牌取得不少发展的空间,SUV成为自主品牌最拿得出手的一张王牌。
合资VS自主战火
日前,伴随着新朗逸和朗动的上市,“两代同堂”的车型在市场上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合资企业在占据中高端市场的前提下往低端走,把产品线拓宽,保持多代产品同场竞技,以适应中国广阔市场的不同需求,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尤其是二三线城市。这跟一些合资品牌推出的“合资自主”其实也是异曲同工。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会对自主品牌造成变相打压。究竟,“两代同堂”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这种老款车型老款技术不被淘汰反而与新款车型并行销售,对国内汽车市场有何影响?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是喜讯还是只是个噱头?面对合资品牌探进二三线城市的触角,自主品牌该如何自保?
二三线城市成增长点
根据全球市场咨询公司尼尔森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日前联合发布的《一线城市汽车消费者白皮书》,目前一线城市汽车保有量达到1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7%的一倍还多。国内汽车销量从2008年的900多万辆,激增到2010年的1800多万辆,两年翻了一番。但是,急剧增加的汽车保有量,给国内许多大城市带来严重的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为防止汽车过快增长,近年的北京、上海的限购、限行措施到今年广州,在调控政策和趋向理想的一线城市消费观的驱动下,一线城市的增速开始明显下降,逐渐趋向饱和。
随着一线城市的饱和,二三线城市对车市的重要性更为明显。根据消费能力和城市建设,二三线城市一直就是自主品牌的重要根据地,尤其是5万- 10万元的车型。而近年,合资品牌车型价格的不断下探,尤其是今年3月,进口豪华车型的跳水,使整个中国车市的价格至少降低10%,而这种自上而下的传导效应,将会把原本就不占优势的自主品牌逼上绝路。不少合资品牌的A级新车型的定价一度下探到10万元左右。
“两代同堂”提高市场覆盖率
其实,更致命的是,合资品牌新款车型上市,老款车型并不停产(一般只生产减配后的选装版),拉大新老款的价格差距,由此组成的产品系列的价格区间大大扩宽,最低价进入5万-10万元的领域,触手可谓伸到自主品牌的领地了。
在8月份,上海大众的新朗逸和北京现代的朗动先后发布。配备1.6L和1.4T两个排量的新朗逸多款车型的售价定在了相当宽泛的11.28万元至16.69万元之间,并且配置了诸如感应式雨刷器等原本帕萨特上才有的装备,在此之前朗逸已经累计销售了80万辆;与此同时,老款朗逸将同台销售以提升产品的市场覆盖率,这意味着老朗逸的价格或将不足10万元。老朗逸主要针对一些对老款车型依然情有独钟的客户,以及驾校、租赁公司等特种车市场;全新朗逸的定位会比较高,将覆盖A、B-的细分市场。而被北京现代称为成立十年最重要车型的朗动也横空出世,最低10 .58万元的售价让人再次看到了北京现代继“索八”之后志在一搏的杀气。而悦动和伊兰特并不停产,将“三箭齐发”共同征战市场,伊兰特价格更不足7万元,这种多代同堂,低价出招,全覆盖的市场策略将对自主品牌是致命一击。
事实上,早在新旧朗逸、新朗动与悦动、伊兰特实施并行销售的方式之前,在紧凑型家轿市场已经出现了标致307与308、马自达3与星骋、新凯美瑞与凯美瑞经典、新旧福克斯、新旧轩逸等“两代同堂”的局面。此前,在新一代轩逸发布会上,东风日产还发布了轩逸·经典系列车型,与新一代轩逸并行销售。两代车型同堂的销售格局,让轩逸最低售价下探至9.98万元。东风日产副总经理任勇认为,A级车市不仅是消费人群最为庞大的细分市场,更是各大厂商竞争的焦点。新轩逸和轩逸·经典双车系的上市,将进一步提升东风日产在中级车市场上的话语权,同时为东风日产在下半年的销量提升奠定基础。
“两代同堂”对自主品牌是“连捅两刀”
毫无疑问,合资品牌这种新老款并行销售的策略,对于自主品牌来说可谓杀气腾腾。可怕的杀气包括两点,一是新车的价格定得并不算高,二是新车推出后,老款车型并不停产,这对自主品牌来说,可谓连捅两刀,刀刀见血。这种多代同堂,低价出招,全覆盖的市场策略将对自主品牌是致命一击。受宏观经济影响,中国汽车价格已经进入了调整期,始于3月份的豪华车价格跳水,使得整个中级车市场的价格已经下降了超过3万元。而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最后传导的末端正是自主品牌。印象中,以往5万元至10万元区间的车型多为自主品牌的领地,但是伴随着合资品牌价格的下探,自主品牌正在失去阵地。合资车型价格的下探,对于没有品牌效应的自主品牌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但是,其实难以让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抗衡或者僵持到底的并非车价,而是品牌。在10万元左右的车子上,奇瑞、吉利帝豪、上汽的荣威和M G等系列自主品牌,无论造型还是品质,与合资品牌都能有一拼,拼不过的就是品牌。自主与合资的品牌差别在于,我们的自主品牌汽车在消费者眼中就是一交通工具,而合资品牌则是能给拥有者带来溢价。而这种并行销售之所以获得很大成功,很主要原因是因为自主品牌的技术水平不足,试想一下,假如同样的价格,人们现在为什么会选旧款合资车型而不选择最新款的自主车型?因为尽管是老技术,但是合资品牌的可靠性就已经摆在这里,无论是两代同堂的老款车型还是所谓的自主合资车型,其实它们最大的立足点就是品牌的信誉度和技术的可靠性,这些因素所带来的效应并非简单靠打价格战、优惠战就能获得,而只要做好这两个立足点,即使面对市场的动荡,企业仍然能稳稳站好,而不至于像某些自主品牌一样东歪西倒。
经销商观点
新车才能获利,其余车型旨在提升销量
厂家频繁推出“两代同堂”的产品,也让经销商的销售压力有所减轻。今年以来,随着豪华品牌、中高级车价格的不断下探,各品牌A级车的价格也遭受挤压,价格上一度优惠探底。因此,新车型的上市对于销量和利润有很大帮助。有经销商坦言,现在只有上市的新车才能在销售中获取部分利润,其余的车型几乎无利可寻。记者走访市场后发现,目前各家均将新款车型摆在了最为显眼的位置,与此同时新车型都无任何优惠,经销商试图在新款车型上找回上半年销售的利润损失。
在佛山顺德的现代4S店记者看到,店内全新朗动与两位同门师兄———伊兰特、悦动并列摆设。据店内销售人员介绍,目前预订朗动,提车预计将在一个月内,除了1.6L车型有3000元的节能补贴之外,目前肯定不会出现优惠,但悦动的车型优惠已经下探到1.5万元(包括5000元礼包),比此前增加了近3000元,希望借此提升整体销量。
同样,在佛山南海的上海大众4S店,销售人员告诉记者,新款朗逸最低配车型的售价在11万元左右,1.4T SI的型号享有节能补贴,提车预计在1-3个月。而老款朗逸则享有8000元的综合优惠。由于新款车型销售提成较老款车高,一般销售人员更倾向于推介新款车型。记者调查发现,此前已经上市的新福克斯和新轩逸都已成为各品牌4S店的主力产品。
而在东风日产4S店记者了解到,新款轩逸在外观、空间、操控和节油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而经典轩逸最高配置的版本(1.6L自动经典版)与新款的入门价格相差无几,但当顾客面对新老轩逸犹豫时,销售人员多会推荐新款轩逸。
【链接】
相比“合资自主”,新老并行销售更节省成本
北京现代副总经理及销售本部本部长权赫东表示,朗动今年的销量目标是6.5万辆,2013年的销售目标是全年15万辆。这其实也是所有推出“两代同堂”的合资厂商一个主要意图:保持销量的增长。针对一线城市销售量的减缓,二三线城市成为其完成年度销售指标的重要地区,提升市场覆盖率。而且,这种新老款并行销售的策略跟最近流行的合资自主品牌的推出异曲同工。它节省了开发成本,与其开发一部针对次一级市场的新车型,不如以老款车型为原型来改造(合资自主的做法)或者直接以老款车型取代。而很明显,以老款车型直接取代的做法更为有效,因为相比还需要重新推广与宣传的一个新合资自主品牌,它的母品牌已经有相当的成熟度,人们的接受度更高,节省了宣传、推广的成本。
“两代同堂”对品牌有消极影响
虽然合资品牌“两代同堂”这种策略可以刺激整体销量,增大市场覆盖面,一款从一线市场退役的“经典版”往往成为开拓二三线市场的利器。但这只是短期效应,长远来看,老款车型的持续存在,对品牌自身某种程度也有消极影响或伤害。毕竟完美的垂直换代,才能更配得起与时俱进、技术进步的名誉。悦动和伊兰特组合,销量曾雄冠中级车市,引领“韩流再袭”,但在今年前四个月的轿车销量排行榜上,伊兰特和悦动均已推出前十名,反而瑞纳进入排行榜,这显示了市场的新陈代谢威力,而北京现代的“三代同堂”中级车好戏,还要看新一代的伊兰特———朗动。与此同时,要成功实施“两代同堂”的营销策略,必须有强大品牌力作为后盾,才能新旧相得益彰,否则就会出现新产品销售乏力,而老款以性价比优势成为主力的本末倒置状态。例如一汽马自达的睿翼和马自达6就不幸成为这样的组合,影响了其市场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责任编辑: 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