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家车网!
城市频道: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杭州 | 宁波 | 南京 | 郑州 | 西安 | 长沙 | 温州 | 金华 | 慈溪 | 舟山 | 台州 |
全部地区
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行业 > 行业政策 > 《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面临重大调整

《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面临重大调整

大家车网 2007-12-25 08:53 来源:爱卡汽车 作者:吴亮

《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面临重大调整(2)

  全面“改版”

  其实,对于是否允许进口汽车和国产汽车“并网”销售的问题,中国政策一直比较模糊。商务部市场建设司负责人在商务部网站上解读《办法》规定时就曾明确表示,进口车和国产车“分网”还是“并网”由企业自行决定。

  但《办法》实施以来,形成的客观事实却是,本应受市场调节的厂商关系,现在变成了厂家全权做主的一边倒关系。这使得本就在生产环节处于强势地位的外资,更加从容全面地控制流通环节。

  “前段时间,一家名为英之杰的香港公司在温州以每家3000万~4000万元的价格大肆收购4S店。”在宁波一家一汽丰田4S店的总经理看来,在经销商日子普遍不好过的今天,英之杰的这种收购行为近乎于“疯狂”。这位已经从业十余年的老总直呼“看不懂”。

  据记者了解,这家名为英之杰的香港公司,是英国上市公司Inchcape的香港子公司。Inchcape本身是一家大型国际汽车经销商集团,在其2006年年报中记者发现,丰田持有其5.42%股份,为该公司第三大股东(前两家与汽车产业无直接关联)。可以说,英之杰在中国市场的举动,背后也闪现出丰田的影子。

  同样在国内,曾因《办法》出台损失了马3销售良机的马自达(中国)也“因祸得福”,借助《办法》一举完成了自己在中国市场的渠道规划(一汽马自达长安福特马自达渠道规划),完全把渠道的话语权掌控在自己手中。

  有分析人士表示,随着国家明年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需要大笔建店资金和运营费用的4S经销商,很难再通过银行借贷进行融资。而为了维持运营,4S店不得不向自己所在品牌的体系内汽车金融(财务)公司伸手。这在客观上也加强了厂家(特别是外资)对经销商的控制,“你不好好卖我的车,我就不给你资金。”

  “再要求厂家分网销售已经不现实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市场贸易委员会秘书长张伯顺说,《办法》初衷本是为了强化国家对于进口车市场的管理,但现在的情况却恰恰相反,“这是当初没有意料到的。”

  汽车渠道整体变法或许将在明年展开。而针对进口车市场的这一明年年初出台的政策,只是这次变革的前奏而已。

  中国进口汽车市场存在的问题形成原因及建议解决方案(部分)

  合同问题

  进口汽车供应商(总经销商)与授权经销商之间的所有合同、合约文本应以中文为准,以中国法律为依据。

  现状:进口汽车供应商(总经销商)强行要求所有文本以英文为准,以外国法律为依据,仲裁地在国外。

  原因:进口汽车供应商(总经销商)的利用垄断地位,在中国境内获取市场贸易高额利润的同时,以适用其本国法律为借口保护其利益。

  建店标准问题

  进口汽车供应商(总经销商)只向授权经销商提供4S店的建设标准,不得以任何理由强迫授权经销商购买由其指定的建设材料及相关产品。

  现状:进口汽车供应商(总经销商)与供货方结成联盟,强行要求授权经销商从他指定的供货方处购买指定的材料、家具、用品等,所有被指定的东西的价格比市场价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进口汽车供应商(总经销商)与供货方共同协作瓜分垄断利益。

  原因:进口汽车供应商(总经销商)利用垄断的权力,首先在建店的初期就开始侵占授权经销商的利益。

  金融问题

  进口汽车供应商(总经销商)不得要求授权经销商使用由其指定的汽车金融公司,进行经销商信贷和消费者信贷业务。

  现状:进口汽车供应商(总经销商)强制授权经销商与指定的关联金融信贷合作,把垄断经营扩充到金融信贷领域,瓜分利益。

  原因:进口汽车供应商(总经销商)利用汽车品牌销售的垄断地位,在最大限度地瓜分金融信贷领域利润的同时控制授权经销商。

共 2 条2/2首页 上一页 12下一页末页

责任编辑: 陈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