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1-12-13 00:00 来源:腾讯汽车 作者:转载
引言:2020年南京将有16条过江通道 预留8条选址
南京一共需要有多少条过江通道,来实现南京市民大江南北现通衢的梦想?记者昨日从南京市规划局获悉,到2020年南京市一共规划了13处16条过江通道。远景还预留了7处8条过江通道的选址。
2020年将有13处16条过江通道
其中5条过江通道已投用,5条在建
南京市将来会有多少条过江通道?“在2010-2030年南京总规修编中,过江通道已经增加到了16条,共13处。”南京市规划局交通市政处陈斌手中的一份规划图,描绘了这一美好前景。其中:过江道路8条,过江铁路与轨道交通8条。13处通道中,道路与铁路复合共用通道1处,铁路与轨道交通复合共用通道2处。
过江道路8条,从西往东依次为:南京长江三桥、南京长江五桥、应天大街过江通道、模范西路过江通道、南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南京长江四桥、龙潭过江通道。
过江铁路与城市轨道共8条,分别是:大胜关铁路大桥(既是铁路过江通道,又是轨道S3线即宁和城际过江通道)、轨道10号线过江通道(位于应天大街南侧)、轨道4号线过江通道(位于草场门)、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上元门过江通道(轨道3号线过江通道)、轨道S5线过江通道(都市圈轨道S5线过江通道同时也是宁通城际铁路过江通道)。
目前,长江三桥、应天大街过江通道(即长江隧道)、长江二桥、长江大桥、长江四桥等5个通道都已在使用。模范西路过江通道也就是大家俗称的纬三路过江隧道,目前正在建设,力争2014年通车。南京长江五桥,又称梅子洲过江通道,其江南段青奥轴线已经动工,过江部分有计划建成隧道,预计2014年青奥会之后会开工。龙潭过江通道目前尚没有确定开工时间。轨道3号线、10号线的过江段目前已经开工,将在2014年青奥会前通车;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工程江南段已经开工,过江段的建设则要等到青奥会之后。
远景规划了7处8条过江通道
建宁西路过江通道离长江大桥最近
陈斌介绍,受长江通航、岸线码头、水文条件、水源地等条件制约,并不是长江岸线周边都适合建过江通道。今年以来,规划部门对过江通道再次加密,新增2030年远景预留控制过江通道7处,计8条,其中过江道路6条,过江轨道交通1条,铁路过江通道1条。
道路过江通道分别是:锦文路过江通道、汉中西路过江通道、建宁西路过江通道、和燕路过江通道、仙新路过江通道、七乡河过江通道。七乡河过江通道旁还将建地铁14号线的过江通道。
陈斌说,他们曾考虑14号线和七乡河过江通道捆绑过江,但研究后发现此方案不经济,现在的方案是两个通道比邻而居。上元门铁路过江通道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在规划设计中,曾设想把轨道、地铁捆绑过江,并加上道路过江通道的功能,这将有助于解决目前长江大桥不堪重负的现状,但经研究后此地过江廊道太窄,无法一肩挑三重功能。于是公路从此过江的设想只能作罢,上元门分别建设地铁和铁路过江通道。
在所有的过江通道中,建宁西路过江通道是距离长江大桥最近的一处公路通道,相距2.6公里。许多市民期盼这条通道能早日开建,成为长江大桥的姊妹桥,不过从规划上看它仍处于2030年远景规划。不过目前选址的规划预留已经完成,提前开建也未可知。
今后新建的过江通道到底是桥是隧目前还不好说。但在规划预留上,南京市规划局在江南江北的路网规划中,尽量规划相应的与过江通道的选址对齐对直,方便将来与过江隧道的对接。
20处过江通道规划:
大胜关铁路大桥
南京长江三桥
南京长江五桥
应天大街过江通道
轨道10号线过江通道
轨道4号线过江通道
模范西路过江通道
南京长江大桥
上元门过江通道
南京长江二桥
南京长江四桥
龙潭过江通道
轨道S5(宁扬)线过江通道
锦文路过江通道
汉中西路过江通道
建宁西路过江通道
上元门过江通道
和燕路过江通道
仙新路过江通道
七乡河过江通道
一共将有6条“地铁”线过江
目前开建的有3号线、10号线和宁和城际
从地铁过江规划上来看,目前在建的有地铁3号线、10号线自行盾构过江,昨日开建的宁和城际(S3)线将搭现有的大胜关铁路桥过江。将来的地铁4号线二期也将单独盾构过江。地铁14号线的过江通道选址在七乡河过江通道旁。另据了解,规划在十三五期间开建的宁扬城际(S5)也将单独通道过江。
南京未来将形成城市快速三环
把汤山、秣陵、禄口等新市镇纳入城市内环
南京长江四桥和绕越高速东北段的竣工,标志着南京城市快速二环的闭合。
南京规划局相关人士介绍,远景看南京还有一条快速三环,届时南京城的范围将大大拓展,一系列新市镇都将囊括在这一城市内环中。根据现在的规划,这一快速三环起点在七乡河过江通道,往南接现在的省道122、汤龙公路,一直到湖熟北侧,然后走板霞大道,一直到锦文路过江通道。
据介绍,这一线路届时将按照高速路标准改造,成为一条成环的快速路系统。这一城市大三环,将把汤山、湖熟、东山桥、秣陵、禄口等新市镇都囊括到城市内环中来,有利于城市新组团的发展。
责任编辑: 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