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家车网!
城市频道: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杭州 | 宁波 | 南京 | 郑州 | 西安 | 长沙 | 温州 | 金华 | 慈溪 | 舟山 | 台州 |
全部地区
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用车 >用品 > 润滑油 > 中国润滑油必须准确提炼出自己的“中国元素”

中国润滑油必须准确提炼出自己的“中国元素”

大家车网 2008-07-29 23:09 来源:太平洋汽车网 作者:

最近一段时间《功夫熊猫》可谓是“牛了一把“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也引来了不少的争议。对这部片子的评论实在是太多太多,“熊猫”怎么可能成为“武林高手”,因为这部片子超出来了人们对熊猫惯有的思维模式,而是思维逻辑的彻底颠覆,怀着这种疑惑的心态,反复看了好几次,一部很简单的片子它给我的感觉确是震惊,《功夫熊猫》一部外国人导演的中国色彩的影片可以在中国这么容易获得了一种文化冲突下的“一网打尽”,一种“多元化”方式的化别人为自己,确实有着深刻的影响。《功夫熊猫》在“文”和“武”两个方面都显现出,西方国家在消化、利用东方文化资源上更进一步了。“文”是说在故事内容所选择的文化土壤与感情冲突的模型上,将东方传统与西方叙事规则融合了;“武”的方面,是指西方在制作技术和风格上,也完成了两个传统的高度集合。简单的说:就是国外制作者只是根据中国电影提取“中国元素”而成,而且更加准确的抓住了人们的视野。
                    
  然而,美国卡通大片《功夫熊猫》,一个毫无新意,故事老套的功夫片,却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深度理解、富有哲理的语言,精美的画面让人愕然,让所有看过的人眼前一亮,津津乐道,横扫票房,中国功夫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继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美国动画大片《花木兰》成功之后,《功夫熊猫》中为洋用,班门弄斧却再次大获成功,抛开影视这个产业来看中国的润滑油发展,从中国润滑油的品牌发展来看,中国的润滑油品牌一直是在模仿、复制、学习着国外润滑油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至今中国市场还没有出现引领行业发展的企业或者品牌,结合中国目前的环境,国内的润滑油企业确实还没有一家成长为象壳牌、美孚这样的世界级品牌,成为行业的标杆,也没有哪一家润滑企业或者企业家成为行业的商业领袖走向全球之巅,包括国字号的长城、昆仑,也没有起达到引领中国润滑油行业风向和行业财富走向。相反的是油源的不断紧缩,稍有希望的品牌也不得面临“中场休息”的窘态,国内润滑油企业不停的重复一个动作就是在“生和死”之间的跳来跳去,根本就不可能考虑到发展壮大,更谈不上走向世界。
                    
  《功夫熊猫》的成功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启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的润滑油行业缺少的是“国际化规则、世界级运营、独有商业模式”,目前国内优秀的润滑油企业如:中国典型的民族品牌统一,已经达到行业领导地位的品牌最终还是被迫“下嫁”壳牌、包括现在发展比较迅速的江苏龙蟠,有着当年“统一”的风范,无锡路路达等中国民营企业也都面临着油源、商业模式、品牌运营、管理等“创新“的瓶颈,为什么中国的润滑油企业和企业家无法达到卓越的巅峰,这正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未来的润滑油发展需要我们改变人力资源状况---中国的润滑油行业的营销手法、营销理念还是处在起步阶段,目前行业的发展经验大多来自对国外企业的模仿,然而国内品牌发展的“变态”也折射出中国润滑油企业都要面临着“四不象”的处境,原因是我们的思维一直不曾改变,停留的标准还是模仿,而企业的创新和变革大家通常想到的只是从行业竞争对手怀里挖一两个墙角,就可以改变企业的方向,惯性思维所致,但是《功夫熊猫》是一个看似外行的人来解读自认为内行的中国文化精髓,大获成功。其实目前企业自身的问题外来的精英也许看的更清楚,过往的行业经验有时会成为企业自身创新和变革的一种障碍,润滑油营销包括发展方向也无法创新,也反映了我们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战略需要重新定位,但是圈内的行业精英会惯性的用过往的经验来运作,创新成为换汤不换药的变革,企业的经营决策者也不太会信任外来的建议,认为不了解这个行业,这也是惯性思维在作怪,其实我们冷静的分析,确是过往累积的经验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在未来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我们从事的事业已从“工业品”逐步发展成为“日常消费品”,由以前的单兵作战,演变成为团队作战同时对团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其实我们应该换一种思维对我们的品牌和运作进行重新审视,就象《功夫熊猫》中的波从对功夫一窍不通的熊猫也能成为功夫之王,跨行业思考,跨行业“思维转变”,跨行业引进他山之石,对企业的创新和变革更具突破性,如果可以把行业内团队和行业外团队有机融合,有可能会发现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怎么样的运作团队,有可能成长为快速成长的企业或者品牌,输出中国民族润滑油自己的经营之道。
                    
  复制和模仿能否提炼我们自己的“中国元素”
                
  目前中国润滑油发展无外乎三种形态:“中、假、洋”,也从来没有停止对中国市场的圈地,洋巨头携资源和技术攻城拔寨,把国产品牌一个个击倒,统一在扛起民族大旗奋力抗击,通过模仿和克隆策略,以低价为必杀技狙击洋巨头,最终在国内核心企业的制裁及洋巨头不断开出的优厚条件下倒下,然而,“国产化”洋品牌却为中国另一股势力,这些品牌不断迎合了市场,也和国字号产品达成一种默契,为“国产化”洋品牌提供了又一次搏杀的动力,“国产化”洋品牌在没有任何品牌推广或投入很少、加上行业本身的特殊性,可以提供的低价供应链,以快速抄袭进口品牌畅销品种、将价格作为杀手锏,不仅把以价格取胜的国产品牌摆在尴尬的局面,同时也把洋品牌拖到“这是怎么回事”的“进退两难”境地,洋品牌的畅销品种衰落,不得不在更新上花心思,包括一些新上市产品,在市场上还是缺乏竞争力,因为我们的复制能力太够“水准”,其实这一品牌类型的出现也确实改变了整个行业的格局,但是我们不得不注意一点就是中国润滑油的巨大需求势能将把整个行业引入到了技术制胜的时代。光“复制也不是长久之计”。我们现在的行业标准主要参照还是国外标准,虽然我们制定了新的行业标准,但是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润滑油标准停留的水准还是和国外差距太大,另外一个就是国外车型除了不停的要求润滑油的使用标准时,同时加大了车型配套专用润滑油的整体销售,这也是在将国外标准向中国市场全力推进的一种态势,这也对中国润滑油企业自身的技术研发实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目前国内马路上跑动的车辆大多都是进口,国产汽车也多半加入了合资,其核心部位同样还是进口,这将会把没有技术积累的中国润滑油企业给绞杀,这也是老外运作的特别之处,在中国企业不断复制模仿的同时,也让中国企业在认证上“狠花一笔”但是,我们忽略了一部份企业如:玉柴、东风、莱克等这些润滑油企业,大家再观望统一如如何被下嫁的时候,他们却成功转型,以技术和资源短短几年时间成为中国发展比较迅速和稳定的润滑油品牌,然而洋品牌进入中国和资源紧张让所有企业都战战兢兢之际,他们确在不停的调整、创新。他们不断朝技术性企业转变,包括和其他竞争对手的合作,通过不段的资源整合、战略调整,逐渐具有竞争力,润滑油出现了又一个“功夫熊猫”。
                    
  我们应该适当调整我们的价值观,我们还应该拥有自己的东西--中国的润滑油企业在利润的诱惑下,不会去主动促进消费者的成熟,不会去迎合和真正把握消费者需求,用计谋搞定消费者,用夸大其辞的广告,用费尽心机和毫无保障的“承诺”欺骗消费者,最终的结果是被消费者抛弃。有潜力的企业或者品牌往往诞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中国的润滑油行业发展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行业的不规范给众多企业提供了太多的创富机会,同时形成了太多的诱惑,中国润滑油企业不会坚守自己的商业底线,为短期的利益和眼前的巨额利润诱惑而忽略企业长期的发展策略,不会为了技术和创新投入太多的资源,把人力资源放在首位,以人为本来实现企业的跨越,轻视对研发团队和研发管理的投入,在销售增长的同时不注重营销团队的建设,殊不知,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经营创新,最终来源于人的智慧,离开这一点,企业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中国的民营润滑企业包括国字号企业与世界知名品牌企业的差距不仅是管理水平上的差异,是战略规划、组织形态、市场营销、品牌管理等各方面的差距,本质是价值观还未摆脱长久以来的小农经济形态的影响,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以消费者为主体的,真正的品牌内涵是“科技以人为本”,所有的一切产品功能都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才有了消费者认知。“国产”洋品牌和国产品牌都是为了眼前利益,丢弃自主研发,一切拿来主义,一切跟风模仿,我们就很难找到准确的定位。
                    
  《功夫熊猫》的成功不是偶然,值得我们反思--我们的用人观、创新理念、商业模式需要深度思考。中国的成品油市场始终有一天会开放,不管是开放还是没有开放,中国润滑油企业必须通过自身的技术创新和积累,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逐步成长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未来的路再会有方向!

责任编辑: 张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