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家车网!
城市频道: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杭州 | 宁波 | 南京 | 郑州 | 西安 | 长沙 | 温州 | 金华 | 慈溪 | 舟山 | 台州 |
全部地区
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用车 >用品 > 轮胎 > 业界呼吁 警惕国内轮胎企业盲目扩张

业界呼吁 警惕国内轮胎企业盲目扩张

大家车网 2010-05-18 07:42 来源:易车网 作者:

据统计,这是在过去一年里,继普利司通、大陆、米其林之后,第四家宣布在中国地区实施产能扩充计划的外资轮胎企业。自主品牌轮胎企业大幅扩充产能,同样是因为对中国汽车市场未来发展作出了乐观判断。

汽车网讯 近日,横滨橡胶(中国)有限公司举行隆重庆典,庆祝其旗下子公司———杭州横滨轮胎有限公司第四期扩建项目正式奠基。预计建成投产后,该公司轮胎产能将由目前300万条提升到510万条。

据统计,这是在过去一年里,继普利司通、大陆、米其林之后,第四家宣布在中国地区实施产能扩充计划的外资轮胎企业。与此同时,自去年以来,来自山东、上海等地区的一些自主品牌轮胎企业也不约而同地加大了扩张力度,其中很多项目将于今年年内投产。一些业内人士担心,国内轮胎企业规模空前的扩张行为,很有可能导致中国轮胎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局面,以致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 外资企业扩产力度有增无减

外资品牌在中国乘用车轮胎市场所占份额高达70%,在高端卡车、客车轮胎市场,同样占据着较大市场份额。近年来,受益于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外资轮胎企业在中国市场赚取了丰厚利润。如今,为获得更为丰厚的回报,外资企业进一步加大了在中国地区的投资力度。

去年4月,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平,中国汽车产业前景不明,但国际轮胎巨头———普利司通公司仍然对中国市场寄予厚望。去年上海车展前夕,该公司宣布对旗下无锡工厂增资9800万美元,计划于2011年7月将日产量8000条提升至1.2万条。

数月之后,鉴于中国汽车产业以惊人的速度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备受打击的国际知名轮胎供应商———德国大陆、法国米其林相继决定,分别投资8亿和10亿美元,用于在中国地区兴建生产基地。

去年10月,横滨橡胶在制定产能扩张计划过程时,特意将原计划在第五期实施的扩建计划并入了第四期之中,一次性增加产能210万条,以适应中国轮胎市场持续增长的需求。“去年横滨在中国配套市场销售了大约200万条YOKOHAMA(优科豪马)轮胎,预计两年之后,售后市场将会出现同样规模的需求。”横滨橡胶(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井星儿说。

■ 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冲劲

 

面对外资企业在中国地区的排兵布阵,自主品牌轮胎企业丝毫没有示弱。经历去年中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自主品牌轮胎企业既具备必要条件,又拥有足够理由实施产能扩张计划,其扩张规模甚至远远超过某些外资企业。

例如,去年9月26日,山东玲珑集团产能为1200万条的轿车子午线轮胎等五个建设项目同时开工。双星集团也于去年启动了产能为100万条的全钢子午线轮胎项目。位于山东省东营市的金宇轮胎公司产能为1050万条的半钢子午线轮胎项目则已经部分投产。另外,还有一些轮胎企业正在大规模采购设备,准备进行大规模扩产。据初步统计,今年我国全钢载重胎产能有望增加1000万条,而半钢胎产能增幅将更为可观。

自主品牌轮胎企业大幅扩充产能,同样是因为对中国汽车市场未来发展作出了乐观判断。国内某知名轮胎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产能原本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但受益于国家4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国内商用车市场迅速繁荣,他们担心如果不及时扩充产能,很可能会错失良机,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此外,某轮胎企业市场部人士表示,扩充产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以商用车轮胎为主的产品结构,抢占长期被外资品牌垄断的乘用车轮胎市场。“去年国内乘用车产销量增幅创下历史之最,未来中国乘用车轮胎市场需求必将十分强劲。”这位人士说。

■ 业界呼吁避免盲目扩张

据了解,国内轮胎行业40%产能主要面向出口市场,然而自去年9月,美国对来自中国的轮胎实施特保制裁以来,国内轮胎产品出口严重受阻,至今没有回暖迹象。有关专家认为,对于中国轮胎业来说,在出口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盲目扩张非常不明智。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会长范仁德表示,当前国内不少企业打着技术改造、结构调整、节能环保的旗号实施战略扩张,但实际上能够兑现承诺的企业并不多见。这导致国内轮胎行业出现了结构性产能过剩局面。

有分析认为,虽然业界一致看好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前景,但不排除部分企业对国内汽车市场期望过高,一旦国内市场需求没有预期的那么强劲,这些企业很有可能会因为盲目扩张而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多数企业依靠银行贷款进行战略扩张,如果不能及时收回投资,很有可能因为资金链断裂而破产。”这位人士说。

此外,有关专家告诉记者,今年以来,由于橡胶进口价格持续走高,轮胎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对于获利能力相对较弱的自主品牌企业来说,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盲目扩张,无疑会为未来发展埋下隐患。

责任编辑: 张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