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2-06-11 14:00 来源:太平洋汽车网 作者:
STD来自台湾,是业界内较为知名的改装零部件供应商,而产品主力则是悬挂系统的改装用品,他们的搅牙避震等在国内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
本次我们测试的产品是俗称的降低车身高度短弹簧,但要指出的是,这套短弹簧原来不是对应TIIDA的,而是同厂的另外一台FF房车“霹雳马”(Primera)的,之所以产生流用的念头,主要是针对那些希望最大限度保留原车舒适性,而又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提升一下车辆操控性能的部件,短弹簧一般而言是对应原装车避震机的,所以更换时所需的工序会比更换整套的运动套装和搅牙避震要繁复。而更重要一点,短弹簧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车身高度,以提升视觉效果。不过,写在本文的开始部分,不得不指出,此次测试的STD短弹簧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单纯为了降低车身高度而诞生的,因为从外表上会发现,其实自由状态下,其尺寸与原装弹簧是一样的。
前弹簧(Primera)与原装弹簧(Tiida)的圈数不同、高度是一样的。
后弹簧与原车(Tiida)在尺寸上也是一样的,只是圈数不同,采用疏密式设计。
TIIDA目前能购买到的原装对应短弹簧产品基本上已经有很多选择,品牌包括了OBK、Espilia、Tein、Impul等,台湾的品牌也会陆续推出,而STD这套弹簧最大的不同的它并没有降低多少车身高度,不过在之后的测试则明白当中的某些合理性所在了。
前轮安装前的高度为670mm,安装后竟然没有变化。
后轮安装前,叶子板离地距离为670mm,安装后则是稍降了25mm。
试车两天后,终于明白这样流用安装的用意何在了。许多降低车身高度弹簧,只是一味地追求感官上的效果,降低车身高度后会带来某些负面的影响,例如通过性能大为降低,这样的结果相信许多更换过高性能避震或者短弹簧的读者都深有同感,毕竟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运动性能表现在高速稳定性,震动处理能力等方面,原装避震的劣势很容易变现出来,车身高度的降低直接影响了空气动力效果,同时也令重心下降,从而提高操控性能,STD弹簧没有降低车体前方的高度,从而保留了一些仅余的通过性。其二,过分降低弹簧与避震机间的位置关系,会令避震机本身的耐久性恶化,这是许多短弹簧产品引发出来的副作用,而STD弹簧的长度与原装弹簧一直,只是通过圈数上和弹簧屈强系数的不同而产生降低车身高度的效果,这样的会令原装避震机的耐用性不至于缩短得太多。其三,便是通过对车身前后高度的重新调配,从而实现前后轴负载的变化而提高运动性能,这个结论是试车之后发现的,TIIDA是前置前驱车型,车辆大部分的重量集中在车头部分,所以很容易便会出现推头的情况,STD弹簧很巧妙地将后部车身降低,而前方在提升了硬度的同时对高度降低有所保留,令TIIDA的重心后移,达到了操控性能的提升,在弯道内可以明显感觉后轮的动作活泼了许多,同时也令指向性提高了。
或者这也是车身高度没有降下来的其中一个原因吧!HP11,
是日产同厂里的霹雳马车型,不过再修改一下或者效果会更好。
这些操控上的改变令笔者颇感这套STD短弹簧的用意,外观尽量保持,稍微降低的车尾高度,观感上,车身高度确实有所变化。试车时,刻意进行重度的制动动作,测试一下前后弹簧对“仰头”“前冲”动作的抑制效果,发现中低速时,提及的仰头前冲现象有所收敛,说明弹簧的支撑力还是提高了一些,但幅度不能和那些极端的搅牙避震相比了,毕竟这只能与原装车的避震系统作比较。铺装路面行驶时,明显感觉路感好了,而且没有TIIDA原装时那种神经质的摆动,对于指向性的控制直接而有效;弯道内,俗称“艇摆”的现象被很好地过滤了,说明弹簧的拉扯力充足;再者就是通过加速带时,过去许多短弹簧产品都会因为改装用的弹簧与避震机之间未能有效地协同,而导致通过某些位置时会出现多余的震动,而现在,这样的情况基本没有出现,通过减速带时,一个一下,并没有多余的振动。种种的改变,令笔者相信现在的悬挂部件生产厂商更加注重了日常使用性能和日后维护性能,毕竟不是所有的驾驶者都喜欢那种硬蹦蹦的驾驶感觉的。至于缺点,还是车身高度问题,笔者也有一个很传统的改装观念,稍微降低车身高度确实会有视觉上的收效,但每次看到仍高高在上的前轮高度,心里总有些突兀,不过还好啦,短弹簧会随着使用时间而有所软化,希望那种控制性能仍在就好了。
责任编辑: 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