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家车网!
城市频道: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杭州 | 宁波 | 南京 | 郑州 | 西安 | 长沙 | 温州 | 金华 | 慈溪 | 舟山 | 台州 |
全部地区
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用车 >用品 > GPS > 超强 BC搅牙避震机测试

超强 BC搅牙避震机测试

大家车网 2007-10-10 09:18 来源:太平洋汽车网 作者:

  BC Racing避震套件来自台湾的柏钏企业公司。或者国内许多读者对于BC避震机并不算太熟悉,但如果提及日本的“Buddy Club”品牌相信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详了,而“BC”品牌的由来也是与这个日本品牌有着很大关系,原来台湾柏钏企业就是为Buddy Club代工搅牙避震套件的厂家,而为了将自己的品牌打出一片天地,所以便有了BC的称呼。笔者最早接触该品牌搅牙避震套件是在两年前,那时在香港一众SUBARU车主便已经选择这个品牌。当时,BC产品的质素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韧性充足,虽然弹簧部分采用了高K数的直圈形式,但车辆行驶与普通道路环境下,弹跳幅度并不过分,而且很有欧洲避震套件的风格,对于路面上偶尔经过的弹跳都能快速吸收,而且每次回弹后都能有效抑制车辆过多的上下振动,产品质素非常不错。 

  两年后,BC避震正式进入中国,并有广东省台山市车迷站作全国总代理,为了让这些高质素产品推广开来,让更多的车主感受高性能的行车体验,总代理特地拿出两套供无敌网作测试。而我们首先进行的,便是国内目前当红小车SWIFT雨燕对BC搅牙避震进行实地的测试。我们测试搅牙避震套件,主要从产品外观、设计合理性和完整性、安装难以度和实际驾驶效果等方面进行,当然还包括了耐用性等,不过耐用性的测试不能采用厂家般的快速测试法进行,只能通过使用一段时间后产品的表象作陈述。
 
(外观)
  外观上,BC搅牙避震套件采用通体黑色的主色调,可活动机件则采用红色涂装,让人很容易分别出那些部分是可以调整的,套件还新的时候或者作用不大,但使用一段时间后,便会有一定的好处

  筒机采用高强度钢材制作,可活动部分则是代号7075的铝合金,相信安装过轻PULLY盘的读者都会对这个型号的铝合计产品有所认识了。套件内还包括了两支用以调整避震机软硬度的扭杆,和用于调整车身高度的“搅牙刀”。

软硬调整孔位于避震机顶,但是作为特定的雨燕车型,
日常调整未见方便到那里去,而对于其他车型则较为合理。
 
 
前避震机的活动杆身直径为20mm,产品并没有使用倒立式设计,主要还是成本问题。
 
 
后避震杆身只有12mm,毕竟雨燕是FF车型,后轴承重并不大。
 
 
产品各部分的名称及其对应位置关系。

车高调整部分,除了弹簧座可以上下调整外,筒机本身与
安装座之间也能进行上下调整,所以获得的调整幅度相当大。 
 

(安装过程)
  BC搅牙避震套件的安装过程并无太大的困难,主要还是因为这个车的采用了较为简单的前麦花臣、后扭力梁的悬挂设计,只是因为前轮的悬挂安装较为近似欧洲车,所以装拆较为繁琐,耗用了大部分的时间,整个安装过程只需一个多小时便完成了。

安装前,前叶子板离地距离为650mm。 
 
 
后叶子板同为650mm。 
 
 
前轮因为采用麦花臣式设计,所以必须拆卸轮胎,如果换了
 是类似M.BENZ那种的双摇臂,更换避震机是无须拆卸轮胎的。
 
 
原装避震机 
  
原装和BC搅牙避震机的对比,后者无论大小和长度
 都比原装的细小很多,但性能则是前者无法比拟的。 
 
 
所有的位置都非常到位。 
 
 
BC避震在下座上专门设计了一个可以活动的椭圆形孔,
用于小范围地调整前轮内倾角,而无须安装鱼眼上座。 
 
 
原装的后悬挂,采用扭力梁式设计,而且为机、
簧分离式,所以安装较为简单,连轮胎都无须拆卸。 
 
 
  
 
上图为弹簧对比,下图则为避震机尺寸对比。
 
 
安装完成后。 
 
 
整车安装完成后,测量前后离地距离,在套件默认设定下,前方下降了50mm。 
 
 
后方也达到了近70mm,整体观感比原来更具运动气息。
 

(实地试车)
  安装后,根据安装说明书所建议的调整方法,将避震机的软硬度设定在偏软的10段左右,配合弹簧的前6K后4K的设定进行实地测试。试车地点为高架路,路面较为平坦,而且有相当多的大小弯角,可以测试避震机驾驭路面的能力。
受测车辆底盘部分已进行了下述改装:
前后塔顶撑杆、前后车底强化杆、16寸轮圈及195/50R16轮胎。
  未改避震机前,原装的雨燕都有一个毛病,就是路感差,主要体现在方向盘的对路面的反馈力度上,而且虚位大,这主要是方向机的问题,而且即使路面平坦,在一些大角度的弯角,车辆倾侧较为严重,加上方向盘的反馈力度不佳,令驾驶要不断地尝试修正,令车辆在这些弯角内的表现变得很“神经质”,经常会出现转向不足的情况,当然,高大的车身及高中心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安装完BC避震套件后,避震尝试着在高架下以过去驾驶原装车时的速度甚至更高速进入那些弯角,发现路感比以前有了质的飞跃,根本无须再使用不断修正的方式进入某些高速弯角,一手拨到需要的角度,车辆便可按照指向命令进入,另外,即使弯中的路面有些不平,避震机的硬度都可一一将其反馈到方向盘上,这些虽然影响了某些舒适性,但换来了更好的对路面的判断,其实也是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直路上,BC避震对于零散跳动的过滤能力当然会比原装差,这是所有高性能避震套件与原装产品的矛盾所在。但是,换来的则是更高的高速稳定性,特别尝试了一下高速切线动作,发现车身的摆动很小,而且动作反应很快,这跟车辆曾经作了底盘强化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更换高性能避震系统前或后,都应该对车架进行提高刚性作业,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体来说,虽然这套BC搅牙避震套件所配的弹簧的屈强系数达到了前6后4的水平,但整体感觉并不硬朗,反而,因为避震机本身的软硬度偏向于柔软,两者配合下令行驶时感觉这套避震系统具有相当不错的韧性,其风格有点类似于欧洲品牌,即使通过减速带,震动时相当有质感,这是相当难得的表现。加上BC避震上已经拥有了内倾角调整的功能,在不加装鱼眼上座的情况下可最大限度将前轮的内倾角作调整,令轮胎的接地性能得以全面发挥。不过最后,作为评测方的无敌网,对于该产品的某些建议还是有的,对于国内的驾驶者,过多过长的高度调整并不实际,毕竟国内各个地区的路面状况差异太大,对于全国性销售的产品,无须考虑将车身高度降得太低;其二,使用直圈弹簧虽然可以最有效地提供运动性能,但对于日常城市路面行驶,路感还是有点生硬,如果使用组合式弹簧结构或者变矩弹簧,相信路感会更佳;最后就是软硬度调整了,32段的设定较为繁琐,毕竟不是所有车主都会去感觉自己的驾驶习惯,“傻瓜”一点的三至四档调整相信更有利此类高性能产品的普及。

责任编辑: 黄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