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1-03-28 10:52 来源:易车网 作者:周海涛
春节期间,对于被堵习惯了的北京司机来说可能是最幸福的时候。北京的路跟用了“开塞露”似的,一条比一条顺畅,平时两三个小时的车程,春节期间半个多小时就能到。突然的好路况让人感到惊喜,也让一些人期待“外地人回家过年不回来”。
这种情况不止北京,在上海、广州、大连等城市也普遍存在。突然畅通的交通让饱经拥堵困扰的城市人体会到了幸福,也让公众对城市交通有了更多的期待。这种期待有现实的,比如限制汽车使用;也有不现实的,比如让外地人留在本地别回来。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这种种想法或许都会变成一厢情愿。而真正改善大城市交通,提高公众幸福感,还得从政策上有更多合理期待。
其实,大城市交通春节期间的畅通确实有着特殊性:公众不用上下班、接送学生,公车也基本都在车库里封存。车流的主体都没有上路,所以即使所谓的外地人都留在大城市,肯定也会路路畅通。
临时畅通给市民带来的幸福感会很快消失,但这种临时状态却成就了一个试验。在这种车流量的变化中,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拥堵交通的主体在哪里。普通公众,无论是本地市民还是外来流动人口,对于大城市交通的影响并不是最为重要的主体。通过限制人口数量原则上虽然可以解决车流量大的问题,但从现实政策和城市发展角度考虑,在提高小汽车使用成本的基础上多发展公共交通才是根本。
以北京为例,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户籍人口1246万人,登记流动人口763.8万人,总量1972万,提前10年突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常住人口规模。这样一个人口结构和规模,不是短期内形成的,也不会在短期内就能发生根本改变。北京长期以来的经济结构和规模,过于强调中心区发展、摊大饼似的城市规划长期发展,必然会导致中心区功能的强化以及交通的拥堵。
交通拥堵导致公交缓慢,公交缓慢使有购车能力的市民提高购车意愿。“与其堵在公交车上站着,不如堵在自己车上坐着”,想必是很多人决定买车时的想法。随着个人小汽车的增加,地面公交乘坐体验越来越差,地下交通也加更加拥挤,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让大城市更加拥堵。
“春节试验”让我们再一次清楚地看到解决大城市交通恶性循环的抓手。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可以从中找出制订政策的规律和依据,在城市交通发展定位上有长远考虑。更为重要的是把城市交通规划从当前一味扩路向提高效率转变,发展校车、鼓励单位班车,提高公共交通的效率的乘坐舒适度,这才是改善北京等大城市交通状况的必然选择。
有意思的是,春节期间一些农村也遇到了拥堵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未来小汽车数量肯定会越来越多,过快发展的汽车数量加上公共交通运力发展滞后,必然导致私家车的大量出现。如果只一味地看着大城市,用“堵”去应对问题,那将来也许汽车不仅堵在大城市的路口,更会堵在乡村的田间地头,导致“乡村共城市一色”。那时候再考虑解决问题,可比现在要难得多。
责任编辑: 陈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