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2-03-09 11:53 来源:第一汽车资讯网 作者:虫子
[大家车网 新闻]把握行业动态,了解车市行情。2011年底,工信部发布《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首次就公务车采购明确提出了“18万元以内,排量不超过1.8L”的“双18”政策导向。2012年3月9日,工信部再次发布的《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完成了征求意见稿的首期调研和意见征集。
在“意见稿”中,412款车型全部为自主品牌。如果政策真的“瓜熟蒂落”,对于国内公务用车而言将是一次全新改变,或许打破被奥迪及其他合资品牌霸占的局面。这对于眼下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自主品牌而言,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但对于坐惯高档车的用车人而言,是否愿意“移臀”到自主品牌车内,政策能否顺利出台,出台之后又能否执行到位?一切都亟待时间检验。
自主品牌
“于无声处听惊雷”
开春雷声还未响起,自主品牌“春雷”却已经擂动。《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目录》)如同一声惊天霹雳,瞬间就来到人世间。“在这之前,我们没有接到任何消息。”山东世通汽车帝豪4S店总经理房立刚告诉记者,一瞬间他们感觉幸福来得太突然。在济南公务用车市场上,对于标识“济南产”身份的帝豪汽车而言,本身就占据本土政府采购优势。“在品质上帝豪与许多合资品牌不相上下,但局限于品牌认知度,我们却很少有机会走进政府采购大门。”但伴随《目录》的传出,济南帝豪经销商们觉得春天已经不远了。另外,在山东公务用车采购市场上,经过几年精耕细作的江淮汽车(600418,股吧),虽然在自主品牌内表现尚佳,但也仅仅占据极小一部分市场。“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结合之前经验,我们今后会更加主动做好公务用车市场。”济南金万通江淮店总经理徐国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主品牌经销商应该积极配合,让政策在当地落地生根。
“我们更看重的是影响力,而并非公务用车能提升多少销量。”一位经销商告诉记者,若能被政府采购“钦点”,那么今后销量提升就指日可待。当年奥迪在被冠上“官车”帽子之后,其对私家车购买的影响力让许多品牌望尘莫及。正如业内人士分析,如果公务用车全部选用自主品牌,对自主品牌而言则是“春天提前到来”。
政策释放积极信号
自主品牌春天来临
如今随着政策逐步浮出水面,自主品牌似乎看到了更多希望。但在政策尘埃落定之前,谁都不敢断言自主品牌的春天是否真正来临。就在2月24日,恰逢《目录》公示当天,由政府采购信息报和江淮汽车联合举办的“落实公务车采购新标准,探讨自主品牌发展新机遇”高峰会议在济南举行。记者从济南市政府采购中心一位姓赵的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此次会议主题就是探讨如何更好落实政策及扶植自主品牌,而且今年公车采购我们也会向自主品牌侧重。”但就在济南市政府采购中心网站之前公布的一份公告(《2012年济南市市直单位公务用车政府采购定点供货项目中标企业》)显示,其中济南共有42家汽车经销商入选。但在这份公告中,除了4家特殊用车经销商之外,自主品牌经销商仅有10家,并且其中半数为商用车品牌。
另外,对于《目录》的公示,许多合资品牌经销商并未过于紧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合资品牌经销商告诉记者:“如今很少有合资品牌将宝压在政府采购身上,更多地是走市场运营路线。”据一组数据表明,即便是“官车”奥迪,去年其在华公车市场销量仅占总销量的10%-15%。有业内人士表示,公车采购是第一步,自身品质提升赢得市场认可才是自主品牌发展最终目标。
公众呼声
尽快出台,全力执行
许多自主品牌经销商一边盼着“春天”来临,一边又心怀隐忧。“即使政策出台后,地方政府能否执行到位?”一位经销商告诉记者,他们还担心最后出台的政策是否同“意见稿”内容完全一致。“如果最终出台政策中出现一个合资品牌,对自主品牌而言都是打击。”自《目录》公示后,无论媒体还是公众对于事件关注情绪都在不断升温。据某权威机构民调显示,88.4%的人期待公车用自主品牌政策能真正落实,不仅仅是“雷声大雨点小”;94.7%的人认为公车用自主品牌关键在执行和监督,政策一旦正式发布,就应对不遵守的政府和官员严厉问责。有附和之声就有反对之音。近日,《目录》就引来远在千里之外欧盟商会的反击之声,一些人开始担忧公车政策是否会“胎死腹中”。新浪网友“@第三视点”在微博上发表评论称“查阅了日本、印度、韩国政府采购方式,发现人家都是公开招标,但最终还是选择自主品牌,因为不管自主品牌是好是坏,人家从心里愿意买。”这也正如另一位网友所言“政府乐意采购才是对自主品牌最有力的支持。”
作为中国汽车业界开年以来最重磅的大事件,公务车采购的“双18”导向的背后,蕴含着政府厉行节约、节省开支、促进汽车产业技术升级的决心,更激起了自主品牌企业们的迅速反应和行动。
因此,无论是企业自身实力和体量规模,还是车型产品的分类,“双18”确实为转型升级中的自主品牌们,创造了重大利好。但工艺品质和研发能力的实际行动,将利好化为最终生产力和销量,才是自主品牌能否抓住机遇的关键。更多业界新鲜资讯请持续关注大家车网。
责任编辑: 杨小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