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2-01-11 08:1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导读]现代北美汽车公司的高管称,去年现代汽车销量同比增长了20%,零售销量同比增长29%,在美国车市中占据10%的市场份额。
金融危机的阴影正在从美国车市隐退。
1月9日,号称世界五大车展之一的底特律车展正式拉开帷幕。与展馆外冷清的车流相比,位于底特律市中心的Cobo展馆人头攒动,来自50多个国家的5000余名媒体记者齐聚于此,一睹500余辆新车尊容,其中全球首发新车近40辆,比去年车展增加了28辆。
车展热度的回升源自美国车市的回暖。据最新数据统计,2011年,美国汽车销量上升至1280万辆,与2010年相比大约增长了10%。美国汽车经销商协会预计2012年美国汽车销量将达到1390万辆,而其他经济学家预计约为1350万辆。
“按此增幅发展,相信两到三年之后,美国车市销量将重回2007年的1700万辆高峰。”宝马集团董事伊恩·罗伯森对记者说。
四强对垒
“一切迹象显示,美国车市正在回暖。”一位底特律市民对记者说,按照美国消费者的用车习惯,汽车置换的时间一般在三到四年。3年前,金融危机将美国车市拉至谷底;3年后,随着消费者置换旧车周期的到来,美国车市将会迎来一个销售高峰。
事实上,这一迹象已经开始在2011年显现。该年,底特律汽车三巨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的销量整体上升了12%,其中福特上涨17%,克莱斯勒的汽车和卡车销量同比上涨26%,通用汽车销量上涨14%。
但即便如此,从发展趋势来看,底特律三巨头依然遭受来自日、韩系车的强劲挑战。现代北美汽车公司的高管称,去年现代汽车销量同比增长了20%,零售销量同比增长29%,在美国车市中占据10%的市场份额。
“2010年,现代在美国车市所占市场份额排名第六,福特第一;2011年,现代排名升至第四,而福特则降至第六。”根据现代汽车高管的表述,目前日系车、韩系车已经与美系车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且在新车销量排名中,日、韩系车的销量已经超过了美国三大。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由于受地震海啸和泰国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丰田、本田去年在美国车市的销量整体下滑了7%,这使得美国三大的库存汽车在去年发挥了作用。据悉,去年12月,美国三大销量中近半数皆为存货,这意味着,一旦日系车在灾后恢复元气,美系车将在2012年迎来最为激烈的市场竞争。
“事实上,现在日、韩车的质量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美国消费者的认同。”一位中国留学生告诉记者,根据他的驾车经验,美系车在行车达到10万公里后,会有一些小毛病出现,但日、韩系车却表现良好,“不断积累的质量口碑是日、韩系战胜美系的关键”。
不过,现在日、韩、美“三军对垒”的北美市场格局因大众汽车2011年的出色表现或许将被改写。据大众美国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大众约在美国市场销售汽车32.4万辆,同比增长26.3%,是2002年以来的最好销售成绩,其中捷达车型的销售成绩最为突出。
“2012年,大众将在美国市场强势回归。”大众美国CEO Jonathan Browning在车展现场表示,基于大众2011年在美国市场的优异表现,一个新的制造工厂已经在美国田纳西州的查塔努加落成,全新甲壳虫和帕萨特车型将在这里投产,为大众征战2012年的美国车市。
豪车市场增长强劲
2011年,是宝马、奔驰、奥迪在美国市场的丰收年。“销售成绩创造了历史”,德系三大豪车高层在车展现场不约而同地用这句话,总结过去一年各自在美国市场的销售业绩。
据统计数据显示,这一年,宝马在美国市场共销售车型30.5万辆,同比增长15%,成为美国市场累计销量最高的豪华车品牌。美国,又一次成为宝马销量最大的单一市场。
奔驰则通过6款新车投放策略,使2011年的美国市场销售成绩达到245231辆,同比增长13.3%,与宝马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戴姆勒-奔驰CEO蔡澈亲临底特律车展现场宣布,2012年奔驰在北美的目标就是“做得更好”。而奔驰、宝马的老对手奥迪也取得同比增速15.7%的历史成绩。
“一直以来,北美就是财富聚集的重要地区,豪车市场一直有上佳表现。2011年,随着消费者对美国经济复苏的信心增强,豪车市场很自然地成为复苏势头最强劲的板块之一。”伊恩·罗伯森对记者说。
事实上,自丰田汽车旗下豪华车品牌雷克萨斯失去了11年来雄踞美国豪车市场销量宝座之后,豪车群雄竞相角逐宝座的商业大战便不断上演,宝马和奔驰是其中最为突出的竞争者。
加大新车投放力度是德系三强在2012年对北美车市的共同战略选择。今年,奔驰将继续引入6款新车,试图在细分市场领域与宝马形成对抗之势。而宝马的战略是抢先开辟新的细分市场,以继续保持在北美车市的领先地位。
“2012年是美国大选之年,这意味着我们将听到很多政治承诺,但是我不是一个政治家,我们的目标就是继续增长战略,进一步提升美国市场份额。”在蔡澈眼中,2012年美国豪车市场的强劲增长势头还将继续,而随之而来的是德系三强在北美市场更为激烈的商业竞争。
责任编辑: 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