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08-12-11 00:00 来源:新华报业网 作者:
上汽实在是个善于利用资源的高手。
让收购得来的英国里卡多中心设计出荣威车型,贴上MG车标,利用双龙品牌的营销渠道卖到南美。而操纵这一切的大多高管,却来自上汽与合作伙伴共同建立的两个合资企业——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
不提上汽在通用泛亚研发中心的参与程度,也不提上汽在上海大众车型的本地化改进,就其掌控的三个品牌——荣威、名爵和双龙,在未来的两年,通过深度的资源整合,其成果恐怕将是几何级的巨变。
每个基地都是双品牌
根据平台生产战略,上汽将荣威仅有的两个车型分拆到仪征和临港生产基地,而在临港、仪征和南京上汽三大生产基地中,临港无疑是最重要的,29亿元的投资规模也是其在并购南汽之后的最大手笔。
在厂长黄建英看来,或许两年的时间,就可以让这间先进的工厂按照规划的15万辆产能进行运转,“那时会增加两个全新的车型,加上荣威550,平均每款车5万辆的销量是可以期待的”,黄建英说。
其实,源于荣威550的运动掀背车型MG6,已定于在临港工厂与前者共线生产,两者内部代号分别为IP21和IP22。这款轴距超过2600mm的MG6,其外观和内饰设计同样由英国的研发团队完成。除两者所属的IP平台以外,临港所规划的第二个平台还将进入较为低端的细分市场,由不同品牌在两个平台上衍生出6车型,共享柔性生产线。
临港工厂还匹配了年产能13万台的发动机生产车间。“其中10万台为1.8L,2.5L V6发动机占3万台,小排量的将在南京基地生产”,来自上海大众制造系统的骨干、上汽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王骏告诉记者。
两款1.3升和1.5升涡轮增压发动机已在南京浦口基地投产,将搭载在名爵5系和荣威350上。按照计划,明年开始南京基地还将加强柔性化改造,这两款A级新车型于明年底在南京共线生产。事实上,上汽还规划了2.0-2.4L大型4缸发动机和3.0-3.6LV6发动机在内的近十款发动机,“投放市场后,其先进性能保持10至15年,” 上汽技术中心总经理高卫民告诉记者,“同时,荣威的发动机也是名爵的发动机。”
而目前生产荣威750的江苏仪征基地,未来还会生产双龙品牌。
名爵高层即将调整
除了生产领域谋求的协同效应,在组织架构上,上汽三品牌也同样面临调整。
首当其冲的恐怕是名爵销售公司,这是唯一一个“一把手”还是南汽人的核心部门,名爵业绩不佳和薛正华的低调任命为日后调整销售公司埋下伏笔。
今年第二季度,南汽董事长陈志鑫钦点上海大众华南区营销总监薛正华任职名爵总经理执行助理,兼任名爵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在销售、市场、服务的三大职能中,薛正华总揽销售职责,而销售公司总经理杨军虎几乎架空。不过,薛正华任职半年来,名爵的销量并未出现什么起色,这让上汽酝酿已久的人事调整出现变数。
“架构的整合是肯定要进行的,而且不需要很久”,由上汽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蒋峻的话不难推断,针对名爵销售公司的调整将如期而至,最大的可能是并入上汽乘用车公司,不确定的只是任命的对象。
下一步就轮到双龙。强势的韩国双龙汽车工会唯恐失去核心技术和本国的就业机会,一直不愿看到双龙的生产向中国转移。但这恐怕是必然的,上汽双龙合资公司的项目已上报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等待批复。未来的上汽双龙合资工厂位于江苏仪征二工厂,国产双龙生产线已安装完毕。
由于双龙的亏损和资金短缺,还可能加速上汽对双龙的调整。上周,双龙汽车公司要求拥有其51.3%股份的上汽集团紧急注入资金,用于名称为C200的小型SUV开发项目。但上汽集团已明确表示因股权原因不会单方向双龙注资,而是希望与双龙在产品开发、采购、销售等方面不断加大协同效应,来持续双龙的发展。
MG品牌加荣威车
虽然已经有4万辆荣威汽车跑在路上,从零开始的荣威品牌尚不足以闯荡欧美,MG品牌恰恰可以补其短处。
“在欧洲、美国,MG品牌无论知名度、忠诚度和溢价率都很好,”上汽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蒋峻告诉记者,“好的资源就要用足。”而此前上汽技术中心总经理高卫民的态度则更为明确,“以后不管哪款车,在海外的生产和销售,都将使用MG品牌。”
按照蒋峻的说法,今年10月间面向智利出口悬挂MG标志的荣威750和550只是初步尝试,明后年上汽对海外市场的推进力度更大,德国、法国和西班牙才是其谋划的重要市场。
[#page=标题#]责任编辑: 张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