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厂商 > 厂商动态 > 海兹曼“接棒”大众中国 将推进2018战略

海兹曼“接棒”大众中国 将推进2018战略

大家车网 2012-09-21 09:41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大众中国进入“海兹曼时代”

大众中国进入“海兹曼时代”

海兹曼强调:"大众汽车集团致力于实现对中国汽车产业和社会的长期承诺。大众汽车不仅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品牌,也是具有远见的汽车行业领导者。我们将继续提供优质、创新、可靠的产品和技术,大力支持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海兹曼很可能会带领大众中国启动更加彻底的本土化战略,来发展大众在华事业,"当然,也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即大众通过收权推行更保守的本土化战略。"

一纸任命终成现实,约赫姆·海兹曼日前正式成为了大众在全球最大的海外市场的“掌门人”。

9月1日,来自大众集团总部德国“狼堡”的通告表明大众中国从此进入了“海兹曼”时代。从即日起,海兹曼将正式出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负责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的所有业务,包括集团旗下的各个品牌及合资企业。

“接棒”大众中国

早在今年6月,大众汽车集团董事会已决定,在集团管理董事会设立专门负责中国业务的职能部门,由海兹曼担任新部门的负责人。

这是一个全新的部门,主要任务是保证“2018战略”的实施。“2018战略”是大众汽车集团的中期目标,目的是成为全球汽车行业最成功、最创新的领先企业。而中国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中期目标能否达成。

经过3个月的精心准备之后,海兹曼正式成为大众中国的“掌门人”。

“我很荣幸能有机会负责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的业务。”海兹曼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并将继续作为大众汽车集团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场。此时担任这个职务令我倍感兴奋,我非常期待能够推动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发展,并使之成为集团实现‘2018战略’的重要驱动力。”

海兹曼将比历任中国CEO拥有更多统筹资源的权力,这从来自“狼堡”的阐述中便可见一斑,“他还将领导大众汽车在集团管理董事会专为中国业务设立的职能部门,以进一步推进集团‘2018战略’的实施和大众在中国的发展。”

海兹曼与他的前任范安德、倪凯铭一样,将担任大众集团与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之间的“沟通角色”。但不同的是,这位大众中国新总裁是大众集团的董事,直接参与整个大众集团的最高决策,可以将来自中国的声音及时送到大众的董事会进行讨论。

海兹曼“中国通”

“海兹曼比前任更了解中国,各方面关系的处理应该会更好。”据知情人士透露,由大众集团董事领导大众中国,这有助于提升中德之间的沟通效率;而大众选择海兹曼的原因是其擅长基建和生产规划,并且已经就这一任命与两个合资伙伴最高层进行了沟通。

年满60岁的海兹曼已为大众汽车集团服务30年,历任多个职务,在管理、战略、技术以及生产规划等领域经验丰富。

海兹曼于1982年进入奥迪担任生产部门负责人,从此与大众和汽车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他本身也成为了生产领域的专家。1991年他进入大众集团,历任发动机、乘用车生产、产品规划等部门负责人,随后任大众萨克森工厂负责人。2001年-2007年,海兹曼回到奥迪管理董事会任负责生产业务的董事。

从2010年10月开始,海兹曼一直担任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成员,负责商用车业务。而与中国产生“交集”则始于20年前,因此海兹曼也被认为是大众集团高管中少数的几个“中国通”之一。

“DSG事件”在过去的时间里引发了大众的信任危机。在北京车展接受媒体采访时,大众集团董事会某高管曾直言不讳地表示,“DSG事件”引发的危机是沟通不畅造成的。业界认为大众中国换帅之事与“DSG事件”有关,此次由海兹曼“接棒”大众中国,“大众对其在此事件的解决上也是有期望的。”

推进“2018战略”

虽然任命刚刚生效,但是海兹曼早已做好了担任大众集团全球最大市场“掌门人”的准备。早在3个月前,大众汽车集团董事会通过人事调整的决议生效之后,海兹曼便开始熟悉中国业务。

今年6月份,海兹曼出现在一汽-大众整车试验场的奠基仪式上,随后7月,海兹曼又飞抵南京,考察当地的新工厂建设进展。8月31日,海兹曼现身大众汽车自动变速器(天津)有限公司的奠基仪式。而在此前一天,海兹曼还代表德国大众,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在天津建设环保型生产设施以及工具和模具技术职教培训能力中心的联合声明”。

“中国对于集团‘2018战略’的实现至关重要。”海兹曼强调,“大众汽车集团致力于实现对中国汽车产业和社会的长期承诺。大众汽车不仅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品牌,也是具有远见的汽车行业领导者。我们将继续提供优质、创新、可靠的产品和技术,大力支持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日前,海兹曼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到2018年,大众将大幅增加在中国的产能,使之达到400万辆。海兹曼上任后的重点便是推进这些工厂的生产、建设。

有业内人士分析,海兹曼很可能会带领大众中国启动更加彻底的本土化战略,来发展大众在华事业,“当然,也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即大众通过收权推行更保守的本土化战略。”

责任编辑: 杨小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