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2-09-20 10:32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
9月19日上午,一辆悬挂新标识的东风风神A60 1.6L在东风武汉乘用车工厂下线,宣告东风乘用车新的品牌标识正式启用。东风公司称,作为“东风自主乘用车事业的核心单元”,东风风神率先使用新标识。
新标识的启用,表明东风公司内部资源整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大自主”战略推进到一个重要阶段,东风自主乘用车事业作为东风“大自主”的“核心单元”地位,进一步得到确认,这些是最令人感到欣慰的。
去年12月10日,东风自主品牌年度百万辆汽车下线,同时宣布了东风“大自主、大协同、大发展”战略“乾D300计划”。说实话,当时在相当一批人心中,对东风的“大自主”战略并不十分认可,本人就是其中之一。
长期以来,在广大中国民众心中,所谓汽车“自主品牌”,就是指轿车自主品牌,这是中国汽车的短板,也是令中国人最为纠结的事情。在这一点上,作为“国家队”的三大车企,表现令人失望。作为媒体人,对民众的不满情绪感受颇深,每当夸了三大企业,特别是一汽,总会招来一阵“砖头”。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爱之深,则责之切”,人们是希望三大车企在自主品牌方面能有更好的作为。
东风公司的“大自主”,给大家端上来的是一个自主的“大拼盘”,在这个拼盘里,有商用车,微型车,以及合资自主品牌等等,表面看,盘子很大,但轿车品牌比例很小。“短板”被掩盖了,给人一种“搪塞”的感觉。而“8+1”研发机构,加起来块头也挺大,但是那个“8”都是为所属板块服务,同多异少,重复投入,其中4家合资企业的研发机构,只是能做一点产品适应性改进,真正的研发能力是没有的。
这里还要顺便说一句,去年国家审计署发布审计报告,称“一汽集团自主产品研发投入比例偏低”,最近又与合作伙伴大众闹起知识产权纠纷,都让人们对一汽自主产生新的不满。而上汽自称投入研发资金400多亿元,收购了罗浮,也引进了人才与设备,可最近推出的950技术还是买来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真是看不懂。
东风公司自主品牌起步最晚,差距大,是事实,不能回避,更不能用“商用车全球第一”来平衡轿车自主品牌的不足。古语云“知耻近乎勇”,如果对自己的短板缺少认识,如何能指望你“迎头赶上”呢?东风公司曾称“集40年造车之经验”,“举全集团之力”,定能“后来居上”,给人一种“众志成城,志在必得”的感觉,很受鼓舞,但是后来的表现,并没有看到太多令人鼓舞的成果。
去年,朱福寿先生出任东风公司总经理,第一件事就是到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调研,表示了“对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未来发展的特别关注和担忧”,声称 “发展自主品牌乘用车事业是东风公司的重大战略”,“风神的发展是东风第一要务”,还承诺要给风神发展营造一个“内紧外松”的环境。这是东风公司最高领导层首次对自主品牌的公开表态,无疑给东风自主品牌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东风自主品牌事业获得了一个新的起点。
但是一年来,作为局外人,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们的“外松”一面,对他们的“内紧”却知之甚少。比如研发硬件设施投入了多少?进展如何?何时能象奇瑞、吉利一样具有正向开发能力? 1700人的开发队伍是否也太少了一点?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开美发店总得有推子、剪子,有技工,不能只有沙发、板凳吧?
近日,通过与公司总经理朱福寿、主管自主品牌的副总经理刘卫东等东风高管深入交流,更多地看到了东风自主品牌“内紧”的一面,也了解了他们发展自主品牌的许多苦衷。
去年 东风公司调整了乘用车公司领导班子和组织体系,建立技术中心、跨部门小组、事业发展委员会等,提高了对发展自主品牌“创业的艰难性、事业的复杂性、成长的长期性和从业的光荣性”的认识,在内部和外部都得到很多支持的声音,东风乘用车公司内部的信心更足了。
对东风公司多年形成的1+8研发体制,他们也看到了它“过于分散”的弊端一面,并着手“统一规划、有序调整”,注重“发挥整体管控、整体规划的优势”。这一次新标识的发布 就是内部资源整合方面大大迈出的一步。还表示,近期将在武汉投入研发资金30亿元,那时“全世界最先进的实验室就都有了”。这些都是令人鼓舞的好消息。
正如朱福寿说,随着奇瑞、吉利、比亚迪、一汽、上汽、长城等自主品牌的起步、成长,给东风自主品牌事业带来的外部压力更大了,但同时东风公司发展自主品牌的实力也更强了。我们知道,最近五年来,东风整体增速高于行业3.4个百分点,销量、销售收入以及利税的“数字都很漂亮”,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由145位提升到142位。
对于一家国有大企业来说,规模的诱惑与销量的压力当然不小,但是,我们认为,东风公司还是应当权衡轻重,把发展重点更多的向自主品牌倾斜一点,我们期待东风自主品牌“后来居上”的一天早日到来。
责任编辑: 吴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