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2-07-04 16:26 来源:腾讯汽车 作者:
5年,8倍销量增长,3款产品覆盖从A0级到B级车市场,提前两年实现使中国跃升为斯柯达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的目标,斯柯达在中国可谓顺风顺水。不过,深谙中国市场的斯柯达全球董事会主席范安德对仅占有中国乘用车市场不足2%的份额并不满足,他的目标是在2015年把这一数字至少提升至3%。
“斯柯达下一个发展目标定位非常明确:到2018年全球销量将至少达150万辆。”范安德称。2011年是大众实施‘2018战略’的第一年,作为 “2018战略”的狂热信徒,帮助大众成就其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的宏愿,是斯柯达当下最为关键的使命,范安德把大部分希望寄托在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等新兴市场。
在范安德看来,斯柯达在华还处发展阶段,必须要加大投资力度,利用一切机会为未来奠定扎实基础。为实现3%的份额目标,斯柯达在中国的产量至少需要达到50万辆左右,因而进一步提升在华产能势在必行,未来,斯柯达会将在华工厂从两个上海大众工厂扩展至4个上海大众工厂。
早在今年1月7日,上海大众第六工厂正式落户落户浙江宁波。该项目一期将建成年产30万辆乘用车,预计2013年投入投用。按之前计划,该工厂将主要生产包括晶锐、昊锐、明锐在内的多款斯柯达车型。
品牌提升加速销量增长
然而,跳跃式增长并没有带来斯柯达品牌知名度跨越式提升。斯柯达依靠第一款产品,明锐在A+家用车市场站稳了脚跟,晶锐车型通过几次换型改进之后,也逐步进入的A0级两厢车市场的前列,但在B级车市场,昊锐的认知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更值得关注的是,消费者选择斯柯达更看重的是其是上海大众旗下的品牌,对于斯柯达品牌本身的信赖感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这使得斯柯达开始意识到提升在华品牌知名度对于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于是,2009年8月斯柯达中国在京正式成立。去年7月,马克思博士等新一批斯柯达中国高管的人事任命,担当起斯柯达在华拓展品牌的任务。如今的斯柯达中国与上海大众之间已经形成“默契”:斯柯达中国着重立足长远战略规划和品牌建设;而上海大众斯柯达则主要负责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等环节。
“扩展中国市场,我们更需要来自中国市场的创意和反馈。”在近日举行的斯柯达品牌日上斯柯达中国还展示了与上海同济大学合作的一个关于汽车功能设计的项目成果,这其实是斯柯达今年加快品牌提升的系列举措之一。
品牌助力成果已经显现。自2010年以来,中国市场一直是斯柯达品牌第一大市场。而今年5月份,斯柯达全球销量为81500辆,同比增长4.3%。而在中国的销量同比增长13.1%至21000辆。今年前5个月,斯柯达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共计100600辆,同比增长8%。 中国市场销量则几乎占其全球销量四分之一,稳居斯柯达全球最大市场位置,这让斯柯达中国“力争在2018年斯柯达全球年产150万辆的销售目标中将担当1/4甚至更高重任”变得近在咫尺。
产品更加中国化
当然,充分利用上海大众这一金字招牌,依托上海大众平台逐步提升自己的品牌知名度才是现阶段的明智选择。这也成为斯柯达与其他很多后来者相比,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在未来,斯柯达将不断丰富并强化“睿智,魅力和奉献”的核心品牌内涵,提升品牌的信赖感和独特内涵。
如今,斯柯达依靠三款产品覆盖了从A0级到B级车市场的份额,但这对于其未来目标来说还远远不够。因而,斯柯达产品阵营将快速扩容,明年将有两款心车型国产,一款是明年初推出的新款A-Entry紧凑型轿车,其以北京车展(微博)展出的MissionL概念为原型;一款是明年底推出的紧凑型SUV Yeti,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车型都将针对中国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动,例如国产Yeti将比欧洲版更宽敞,更适应中国消费者需求。
现有产品也将升级。斯柯达未来要推出的另外三款分别为晶锐、明锐、昊锐的换代车型等,另斯柯达明锐 1.4TFSI、明锐1.8TFSI、昊锐1.4TFSI也将搭载DSG变速箱。斯柯达新一代明锐预计将在明年3月份的日内瓦车展首发登场,6月份上市销售,而上海大众将会同步引入这款车型。
对于昊锐车型而言,其承担着提升品牌知名度的重任,而产品力是第一位。我们会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设计。如昊锐,目前国际市场上已经是第二代产品了,但在中国还是第一代的,不过斯柯达将在全球范围之内也吸取新的经验发布其第三代车型,未来可能会成为中国B级车市场的一款重量级产品。。
进口车导入助力提升品牌
除此之外,斯柯达在中国将继续完善经销商网络建设,计划从2011年的390家增加到未来的550家。而在进口车方面,斯柯达也将有所突破。“目前包括一款SUV在内的两款斯柯达新车型的引入已提上日程。”这也意味斯柯达不但将结束在华进口车空白,其在华车型将在未来一年内有翻倍的增长,对于想要提升品牌的斯柯达中国来说也将有更扎实的基础。
范安德表示,自从去年日内瓦车展以来,相关进口车业务已经取得一些进展,目前正在进行相关准备,第一批进口车应该会从2013年开始在中国上市。
文/尹蔚
责任编辑: 张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