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厂商 > 厂商动态 > 美国汽车三大复苏之福特:尚存中国软肋

美国汽车三大复苏之福特:尚存中国软肋

大家车网 2012-06-11 16:23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

两年前,它们因金融危机而陷入谷底;两年中,它们为了自救而使出浑身解数;两年后,它们终于迎来了复苏的一天。

它们就是曾经雄霸世界汽车工业的美国“三大”:通用、福特克莱斯勒

日前,有消息显示,在通用宣布将在今年下半年重新进行IPO(通用曾因金融危机影响而在2008年退市)之后,克莱斯勒也正式向外界表示,准备在2011年下半年通过IPO上市。而福特也在致力于调整产品布局,以巩固战果。

重新回归资本市场,首先表明通用和克莱斯勒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一些因金融危机而损伤的元气。而从数字上看,它们的销量在增长、利润总额在升高、业界口碑似乎也在重新恢复。

这是它们各自策略(或战略)之功,还是在经历波谷之后重回波峰的历史规律?对于中国市场,美国“三大”又有怎样的考量?本期“美国汽车三大‘复苏’战绩”将深入挖掘它们背后战略重整的价值……

案例三:

(主题)福特:尚存中国软肋

“我想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对美国‘三大’要分开来看,我们跟其他企业是不同的。”9月26日,参加重庆市长顾问团会议的福特全球执行副总裁兼CFO刘易斯·布思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我们没有经过破产保护程序,所以不会把心思放在其他方面,而可以集中精力于产品研发和运营上。”

两年前,在金融危机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包括福特、通用等美国三大汽车企业都身陷囹圄。但在福特CEO穆拉利制定的“ONE FORD”(“一个福特”)战略下,福特率先在2009年实现盈利。

担任福特首席财务官的刘易斯·布思正是福特这一“瘦身”战略的坚定执行者。半年前的3月28日,他代表福特与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哥德堡沃尔沃轿车总部签署了出售协议。

“ONE FORD”。这一战略的核心旨在减少集团内非福特品牌,改变福特全球市场过于分割的状态,全力投入福特品牌本身。在甩掉了亏损巨大的捷豹路虎等品牌之后,福特幸运地避免了通用、克莱斯勒破产的命运。基于此,刘易斯·布思自豪地将美国三大汽车分为两类,福特恰恰是不同于通用和克莱斯勒的“另类”。

数据显示,福特在2010 年第二季度全球各主要业务部门利润均有增长,公司实现净利 26 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3.38 亿美元。这是福特汽车自 2004 年第一季度以来业绩最好的一个季度,也是福特连续第四个季度实现盈利。

“尽管当前经济形势仍然严峻,但我们在2010 年第二季度和上半年的表现非常强劲,超出预期。”穆拉利说,“我们有信心2010年全年将实现稳固的盈利。”

不过,虽然在北美市场上站稳脚跟,但在中国,福特的市场表现却难以与通用汽车相比。今年1月~8月,福特在华销量为368103辆,虽然同比增长42%,但主要得益于福克斯和新嘉年华这两款车型的拉动。

“福特投入中国的产品并不丰富,这直接导致了福特(中国)在市场份额上难以与其他对手竞争。”在业内人士看来,福特在中国市场的短板不仅在于过度依赖小型车(福克斯和新嘉年华均为A级车),缺乏市场热销的SUV车型,同样让福特“损失”不小。

由于在2008年实施全球战略调整,福特放弃了在中国SUV进口的业务。直至今年9月15日,福特(中国)市场、销售和服务副总裁何骏杰才透露:“四轮驱动的全新福特SUV锐界将于今年年底在中国上市。”不过,在进口SUV重现中国市场之时,谨慎的福特并没有透露其国产化的时间表。福特(中国)内部人士坦承:“SUV国产化进程缓慢势必拖累福特中国整体份额的提升。”

“与其他外资品牌相比,福特在中国市场一直纠缠不清。”上述业内人士表示,进入中国市场后,福特在处理合资关系以及新产品引进上先后遭遇了不少麻烦。这种状况直至穆拉利上任后,才有所改善。

9月25日,代表穆拉利参加重庆市长顾问团会议的刘易斯·布思与长安汽车总裁徐留平签署了长安福特马自达重庆新发动机工厂谅解备忘录。这是时隔一年时间,福特在华的又一重大投资。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若想在未来实现更好的收益,福特至少在中国市场不能表现得过于“另类”。

我要评论(0)

责任编辑: 可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