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厂商 > 厂商动态 > 汽车金融成投资热点 两大课题待解

汽车金融成投资热点 两大课题待解

大家车网 2012-02-20 11:40 来源:爱卡汽车 作者:刘斌

    ○ 汽车金融不仅是企业完善服务体系的必修课,也是利润空间巨大的投资潜力股,它已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吸引整车企业纷纷加注其中,不少行业外的投资集团也看好其市场潜力,频频抛出橄榄枝。

    ○ 融资方式少、配套政策不完善被认为是制约汽车金融公司发展的两大课题。

    ○ 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不仅需要配套政策的支持,也需要各个企业的努力和创新。跨品牌发展,或将成为一个突围的方向。同时应该把服务范围扩展到驾驶学习、整车销售、配件销售、保险、维修、加油、救援等等。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汽车销量急速回落,引来中国车市即将告别“黄金十年”的猜测。相比之下,汽车金融市场以高达30%的增幅让整个汽车市场惊艳了一把。同时,众多企业在汽车金融领域动作频频,使得一直隐居幕后的汽车金融公司变为瞩目的存在,成为2011年底行业内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

汽车金融成投资热点 两大课题待解(0) 大家车网

    自主品牌切入步伐明显加快

    一直以来,汽车金融公司都是扮演着幕后的角色,是衔接汽车厂家、汽车经销商与消费者之间的资金流通环节。不仅与消费者存在距离,与媒体也极少有正面接触。然而,这一情况似乎也正在悄悄发生改变,2011年12月,大众汽车金融高调召开媒体见面会,发布“2018”发展计划,宣布在2018年将汽车金融渗透率提升至25%,成为汽车金融公司从幕后走向台前的标志性事件,或意味着市场格局将被改写。

    目前,国内汽车金融公司主要由以下几种形式组成: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资合资和中方独资,其中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为主流模式。一般来说,实力雄厚的跨国汽车金融集团大部分采取独资形式在华成立汽车金融公司,像丰田金融、大众金融、福奔驰金融等。而部分企业尤其是自主品牌,受困于资金和经验限制,成立汽车金融公司不得不寻求合资,引入在消费信贷方面经验丰富的金融机构或资金雄厚的投资集团,取长补短,共谋发展。

    国内第一家自主品牌汽车金融公司奇瑞徽银汽车金融公司在2009年4月宣布开业。 2011年12月13日,江淮汽车发布公告称,将与桑坦德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汽车金融公司,合资双方将各出资2.5亿元人民币,分别占合资公司股比50%。被称为西南第一家汽车金融公司的重庆汽车金融则是由由庆铃汽车、渝富集团以及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共同出资成立,预计2012年上半年正式开业。

    同样磨刀霍霍准备进入汽车金融领域的还有北汽,早在2010年北汽就已放出风声,将在2011年底成立北汽福田汽车金融公司,志在成为国内首家主要为商用车提供金融服务的自主车企。但是成立汽车金融公司需要面对更加严格的审核,2011年底,北汽选择折中办法,挂牌成立财务公司,为今后北汽自主品牌开展汽车金融业务提供了可能。此外,长城汽车、一汽轿车以及华晨汽车等自主品牌亦在低调筹备自己的金融公司。在车市骤然遇冷的背景下,汽车企业对汽车金融的热情显得极其醒目。

    除了整车企业不愿错失汽车金融这块潜力巨大的“宝地”,一些大的投资集团也看好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比如刚刚宣布与庆铃汽车、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合资成立重庆汽车金融公司的渝富集团。国内某著名大型集团全资控股的投资公司也向理财周报记者透露,正寻求合作伙伴希望能够进入汽车金融领域。

    前景看好 两大课题待解

    汽车金融之所以成为热点,究其原因,是因为汽车金融服务在汽车产业链以及行业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国内消费观念的转变,汽车消费贷款需求将逐渐释放,汽车金融服务不仅是企业完善服务体系的必修课,也是利润空间巨大的潜力股。在《理财周报》发起的“2011中国汽车信贷消费调查”中,消费者在车贷产品选择上,商业银行提供的信用卡分期付款以及传统车贷产品分别支持率分别为37.2%和31.8%,汽车金融公司支持率为28.5%。从刚开始的银行一家独大,到现在基本势均力敌,汽车金融公司正由一个陌生的存在逐渐为消费者所熟悉。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汽车分会会长苏晖分析认为,“随着车市遇冷以及二、三、四线城市消费潜力的逐渐释放,资金问题是企业在渠道拓展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道难题,汽车金融公司是个不错的解决办法。汽车企业新一轮的渠道扩张,必定伴随着汽车金融业务的新一轮增长。”

    不过,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还面临着众多客观因素的掣肘,其中,融资方式少、配套政策不完善被认为是亟待突破的两大课题。

    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薄科满透露,“在目前的中国市场,我们100%的融资渠道来源于银行之间的拆借,这个对于一个汽车金融企业来讲不是非常健康,而国外这一比例仅在10-15%之间。”根据欧美发达国家经验,除了银行间的拆借,汽车金融行业还有多种方式可进行融资,其中25%到30%的资金来自于银行吸存;30%来自于债券市场,比如说发行公司债券;大概还有30%是来自于资产抵押的债券。

    但是,国内仅有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一家在2010年10月份首度试水新的融资模式:发行金融债券。按照央行规范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债券发行的规定,汽车金融公司发行债券必须满足“最近3年连续盈利,最近1年利润率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且有稳定的盈利预期”,并要求“最近3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所发行金融债券1年的利息”,这就对汽车金融公司的盈利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大多数金融公司现阶段的盈利能力还不能满足这一标准。目前各大金融公司的主要业务还是以经销商库存融资和零售个贷为主,“单个合同利润非常低,在业务量非常大的前提下,公司才会实现盈利。”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薄科满透露。

    配套政策的不完整是汽车金融公司发展的另外一个致命伤。去年底,由广州市政府出面组织的中国汽车金融论坛上,中国银监会相关领导坦承,目前金融公司在业务过程中还受到政策壁垒的阻碍,比如贷款额度的限制、业务范围的限制等,这些限制在初期对于汽车金融公司的风险控制功不可没,但是随着企业和市场环境走向成熟,这些限制也抑制了行业的发展。不过上述领导同时透露,“这些情况未来将逐步得到改善。”

    寻求突围 跨品牌发展或成为新方向

    在多方势力纷纷掘金汽车金融的潮流之下,汽车金融公司也纷纷寻求业务上的创新和突破,除了继续深耕本品牌汽车金融服务,跨品牌发展也成为一个突破的方向。

    据悉,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在个贷领域率先破局,已将触角伸向其他汽车品牌,奇瑞、力帆等都曾是其服务对象,截止到2011年,来自外围品牌的业务规模几乎与本品牌持平。即将成立的重庆汽车金融公司,从一开始就取缔“门户之见”,将网撒向整个行业,并将目前汽车金融公司鲜有涉及的经销商建店融资纳入业务范围。

    对此,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法长在接受理财周报采访时表示,从服务和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汽车金融公司跨品牌发展是一件好事。不过这跟投资方的意愿相关,如果将盈利作为公司的首要目的,那么有好的产品和服务就要推给市场。王法长还举出了整车产业的一个例子来说明,“以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都只给一家车企供货,现在可以同时面向多家企业,这是市场化竞争的必然结果。”

    相比外资汽车金融公司,自主品牌发展汽车金融将更加艰难,其本身的产品局限将成为其发展的一大短板。作为国内第一家自主品牌汽车金融公司,奇瑞金融董事长王师荣曾对媒体表示,相对于外资品牌,国内汽车品牌开展汽车金融业务的难度更大。首先是消费车贷,外资品牌汽车平均价格在15万以上,一辆车动辄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的贷款,而国内汽车品牌汽车平均价格在10万以下。同样是一单业务,同样的劳动,自主品牌金融公司和外资金融公司所承担的风险和收益显然不成比例。而且自主品牌经销商的经济实力普遍比较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因此,自主品牌金融公司无论在成本控制还是在风险控制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对此,车市专家、旗帜传播机构总经理向寒松在接受理财周报采访时认为,自主品牌抢建汽车金融公司,主要还是为了给经销商提供融资贷款,这是渠道扩张的迫切需要,而且经销商贷款风险可控性更高,对于经验欠缺的自主品牌来说更合适。但是未来要发展,肯定还是要挖掘个人消费信贷方面的潜力。

    对于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一直非常关注汽车金融产业的车市专家贾新光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信贷业务汽车金融公司比银行更有优势,但是目前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线还比较单薄,项目之间缺乏联动,而未来的一个方向是需要企业将整个与汽车金融相关的后市场整合起来,“目前国内对汽车金融的理解相当狭窄, 实际上汽车金融的概念要广泛得多,比如信用卡购车、贷款购车、分期付款、租赁、保险、经销商融资、票据贴现等等,就是在个人汽车金融方面,最近有企业推出‘一站式’或一条龙汽车金融服务,把服务范围扩展到驾驶学习、整车销售、配件销售、保险、维修、加油、救援等等,汽车金融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

责任编辑: 张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