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1-12-16 14:41 来源:爱卡汽车 作者:王睿
时间稍纵即逝,中国汽车行业从20世纪90年代末陷入发展停滞的泥潭至今,中途经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重大转折,汽车产业已经顺风顺水走过了第一个“黄金十年”。作为国内车企的支柱,自主品牌汽车无论从规模、销量、产值、利润等方面,都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飞速成长。以此推导,未来十年自主品牌还将一帆风顺地完成从大到强的跨越乃是情理之中。但意料之外的是2011的中国车市整体遭遇寒冬,进口、合资、自主出现了泾渭分明的发展趋势——合资进口向上,自主向下,自主品牌在一路高歌中戛然而止。究其原因,在于自主品牌发展不自主被广为诟病。
自主技术依靠外援不自主
分析自主品牌下滑的原因,自2000年起,便有大量的合资品牌开始进入中国,市场面临部分的瓜分是必然现象。这种状况下,不仅支持自主品牌的核心零部件仍旧未能摆脱技术缺乏和自主创新能力底下等弊端,加之随着鼓励政策相继退市、限购政策不断升级等利空打压下,自主品牌逐渐被边缘化。虽然不合乎民族感情,却合乎市场逻辑。遭遇滑铁卢的中国自主品牌出路在何方,寒冬过后的春天在哪里,从政府到民间,都在苦苦寻找答案。
对此专家指出,曾经的“自主盛世”很大一部分是依托于低价市场的近乎垄断局面。然而自今年年初以来,购置税减免,汽车下乡补贴,以旧换新补贴等有利于自主品牌发展的汽车产业政策相继退出舞台,让自主品牌原本的价格优势不再凸显。一位经营自主品牌近十年的汽车经销商负责人对此深有感触,“前几年政策的扶持,让襁褓中的自主品牌在合资品牌的围攻之下有了喘息之机,那些年我们多是以销售为导向,顾及技术升级的自主品牌并不多,于是通过采购合资、进口的先进零部件产品作为加分整车品质的保障,这样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出成本,但却因整车出售数量的增多而未影响到整体利润。然而依照现今的市场格局,合资品牌不断通过产品升级和价格下压,蚕食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空间,失去利润优势的自主整车再采购合资、进口零部件产品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动力总成开启市场新机遇
苦于成本控制的自主品牌汽车如何才能在“凶险”的市场形式下反向追击?这是众多自主企业思考的问题。不久前结束的广州车展上,一款同系列搭载自主零部件动力总成的华泰宝利格的问世,似乎为自主品牌的逆转之势指明了光明方向,也为中国动力总成领域的发展开启了新航道。
作为亚洲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动力总成制造商欧意德动力集团,不仅在力争标杆国内核心零部件技术领先地位的同时还借助其成熟技术的研发,生产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熟产品。通过成功引进意大利VM清洁型乘用柴油发动机和德国ZF公司高效自动变速器技术,目前已成为中国唯一同时拥有乘用车柴油发动机、4/6速AT自动变速器生产技术、动力总成配套技术的汽车零部件企业。
据欧意德相关负责人介绍,欧意德清洁柴油发动机产品通过引进最新一代电控高压共轨技术、可变截面涡轮增压技术以及中冷废气再循环技术的应用,不但使产品更加适应中国市场,同时也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具有环保、油耗低、功率强、扭矩大等优点。与同排量汽油机相比,可实现油耗降低30%、碳氧化物排放降低25%、扭矩提升50%。目前同类产品已广泛搭载阿尔法罗密欧、克莱斯勒、jeep切诺基等国际知名品牌,欧洲市场认可度超过90%。
另外,欧意德手自一体自动变速器同样引进世界顶尖AT自动变速器技术,吸取德国ZF公司的核心技术,通过集成先进的智能控制技术、锁止离合器技术和一次性注油技术,具备手自一体、智能化、节能环保、换挡平顺、选择模式多样、广泛适应多种车型等优点。
目前,基于产品技术的成熟和品质的保障,欧意德自主柴油动力总成产品已达到量产规模。市场机遇与日俱增。专家指出,企业自身动力总成技术能力的提高,不仅是企业在行内实力的象征,最实际的利好则是可以为企业省下了不少适配时间和成本。曾经一段时间,企业一味地打价格战尽管可以提升一些销量,但是品牌却会受到伤害,最终路子将越走越窄,甚至做死。现如今,当自主品牌的价格优势不再明显,由核心技术突破带动成熟产品的产出便是拯救自主品牌起死回生的重中之重
欧意德2.0L+4AT动力总成
当然,细分市场动态,在确保技术优势与产品成熟度的基础上,自主品牌并非完全脱离价格的优势,相较国内整车匹配合资零部件产品,自主零部件企业的成本优势还是存在的。因此,兼具技术、品质和价格的自主品牌将更能赢得市场的广泛认可。
在中国地大物博的背景下,汽车市场必将是一块肥沃之地。作为中国汽车的主力代表,自主品牌本应该赢得丰厚利润和发展机遇,事实却是背道而驰。面对自主品牌的窘迫,以欧意德为例,生存在自主领域的自主企业,已经走上与国际车企行为看齐的行列,开始致力于动力总成的研发与量产。通过突破核心零部件的核心自主技术、质量标准国际化、规模效应等三个瓶颈,实现与自主车企在技术支持、产品供应和后续服务上的嫁接,从而加速完成整个中国汽车的市场化运作。
责任编辑: 陶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