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厂商 > 厂商动态 > BMW南区3系探寻文化之旅-福建

BMW南区3系探寻文化之旅-福建

大家车网 2011-11-17 10:47 来源:爱卡汽车 作者:张聪聪

    福建

    屏南

    漈头村

    从屏南县城沿屏宁二级公路往东5公里处,座落着一座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村庄——漈头村(古称龙漈乡)。漈头村肇基于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全村方圆31平方公里。现有村民812户4000多人口。

    过去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曾是商贸发达之地,聚集过不少文人商贾。这里的科举文化、民俗文化、戏剧文化、武术文化、饮食文化以及文物古迹都是远近闻名,享有屏南“四大书乡”之首的美誉。历代科举人士达200余人;这里还被誉为“戏剧之乡”,屏南七种地方戏有四种都发祥于此。漈头的武术文化也是源远流长,有“漈头武术甲闽北”之说,至今代代相传,保留着习武的优良传统。漈头村文化古迹甚多,有保存较完好的有古民居群,有黄氏宗祠、张氏宗祠等四座祠堂,有慈音寺、拓主殿、齐天大圣殿等寺庙,有高士黄童御葬墓、南少林铁头和尚墓、文武庠生张步齐墓、空窿墓等古墓,还有鲤鱼溪、古石牌坊群、龙岗寨、印月潭、日照岩瀑布、红娘树、水松林、柳杉群、千年龙井、古廊桥、古凉亭等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古民居中保留着许多古牌匾、古楹联、清朝皇帝下的“圣旨”等文物。

    漈头村“古”香浓郁,“古”色可餐。她象一幅藏之深山、美仑美奂的古画;她象一首文采斐然婉约感人的古词;她象一坛甘淳浓郁,含英咀华的古酒;她象一曲穿越历史、余音绕梁的古乐!

    漈下村

    漈下村系宁德市屏南县甘棠第二大行政村,系历史名人甘国宝的故乡。现全村人口达1700多人,368户,辖2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际下历史悠久,古建筑特色,名胜古迹甚多,历史文化气息浓厚。际下位于屏南县南部,在秀丽文笔山麓南面盆地之龙际溪畔,东与梨坪接壤,距县城15公理,西与前院交界至长桥11公理,北连洋头寨至文笔峰5公理,南邻巴地距乡所在地9公理,村庄坐东朝西,庐舍依山沿溪构筑,整个古村建筑成“臼”字,四面环山,双溪夹流,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壌中和。

    屏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项目编号:958 Ⅷ-175)

    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是以传承人对环境以及结构力学的认知体系为基础,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

    木拱桥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师傅指挥,其他木匠操作完成。木匠工艺按照严格的程序,通过口头传授和个人示范流传下来,抑或通过师傅对学徒的教授或是作为家族手艺,代代相传。作为传统工艺的载体,木拱桥既是传播工具,也是传播场所。它们是当地居民重要的聚集场所,人们在木拱桥上交流信息、开展娱乐活动、举行祭拜仪式,凸显文化特征。

    但近几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木材稀缺、可用建筑空间不足等因素威胁到了木拱桥工艺的传承与存活,这一传统已有所流逝。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双龙

    白水洋上游峡谷中的木拱廊桥,是一座重建的双龙桥,桥长66米,宽4.5米,两墩三孔,双龙桥既是两岸交通的桥梁,又是游客中途休息,乘凉和躲避风雨的场所,而且还是观赏白水洋、五老峰的观景台。桥的梁上还书写着优美的对联供游客鉴赏,桥中的神龛祀观音菩萨,是善男信女们朝拜的地方。

    千乘桥

    千乘桥位于屏南白水洋到县城的公路边,寻访千乘桥时天色将晚,天阴着,宁静的棠口村有炊烟升起,山色如黛,古廊桥和左手的八角亭,右手的祥峰寺一起,静默在山水间。

    千乘桥位于棠口乡棠口村,是屏南境内第二长木拱廊桥,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间,明末清初毁于火患,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建雍正十年(1729年)落成。嘉庆十四年(1809年)被大水冲毁,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秀才周大权等人再次募建,并召集能工巧匠精工勘察设计,把桥梁建成形似一只昂首展翅的公鸡形象。桥长62.7米,宽4.9米,桥面至水面高度9.7米,一墩二孔,单孔跨度27米,桥堍和桥墩以块石砌筑,墩船形,墩尖雕成鸡喙形状。桥屋建24开间99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悬山飞檐翘角顶,桥面以木板铺设。桥中设神龛,供奉唐三藏、二郎神、孙悟空、顺风耳、千里眼。

    莆田

    南少林

    九莲山南少林寺海拔500多米,地形酷似河南的山间盆地,居九华山脉中段,地势十分险要,是理想的兵家用武之地。山间盆地小平原,耕植可以自给,大本营离各个隘口不过数里之遥;且坡度平缓,如有军情,到隘口凭险据守不过片刻功夫。从地理形势上看,林山实在是个易守难攻的藏龙卧虎之地。寺区周围有朱山、樟江、寨头等10多个山寨。目前各寨遗址均存。山头尾和梧桐山还有高三、四十米颇为壮观的山涧瀑布。少林寺遗址正处在九莲山盆地的中心,寺院的基地有两三万多平方米,十方丛林的气度可想而知。清初,南少林寺因在反清复明斗争中与天地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王朝深为忌恨,遣兵焚毁,莆田南少林寺从此湮没于历史烟尘之中。

    南少林景区,有南少林寺、九华叠翠、紫霄怪石、关帝庙等自然景观,还有九牧祖祠、澄渚书堂、九华山摩崖“虫文鸟篆”的仙篆文字,更有海上女神林默娘、三一教创始者林兆恩、民族英雄林则徐、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史迹和石刻等人文景观。大量丰富而有价值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将被进一步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形成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备、涉外服务发达、集旅游、朝圣、度假、轻工、商贸等为一体化的旅游名胜度假区。南少林寺遗址历史谜案揭开之后,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海内外各界人士纷纷挖掘南少林武术,莆田市先后举办了五届南少林拳大汇赛,“虎虎如生莆仙拳,发掘整理天下扬”,海内外各界人士慕名前来莆田参观、朝拜、习武的络绎不绝。1992年8月8日,省政府正式批准重建南少林寺。南少林寺重建工程分三期进行,由国家建设部、省古建筑研究所进行总体设计,首期工程南少林盘山公路,由赵朴初先生亲自题写的“南少林”大牌楼、小牌楼以及寺区的大雄宝殿、天王殿、钟鼓楼、长廊、僧舍、放生池、护寺河、护寺桥、山门等10多个项目和寺外的停车场等已于1998年12月8日竣工、剪彩,并正式对外开放。重建的南少林寺既保留了唐宋时代的建筑风貌,又体现了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的崛起,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胜地。

    贤良港

    贤良港,古称黄螺港,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山亭乡港里村。港里,古称贤良港,亦名黄螺港,公元960年农历三月廿三海神妈祖在港里诞生贤良港是海上女神——妈祖的诞生地。妈祖羽化后,乡人建祠纪念。祖祠始建于宋代,今祠内保存有宋代妈祖宝像,清乾隆石刻碑记及附近的“妈祖故居”、“受符井”、“八封井”、“连础面柱”等宋代文物。1989年辟为“莆田县贤良港天后祖祠旅游区”,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当地老人介绍,每当海水涨潮,微波拍岸,浪花如雪,鸥鸟舟楫,相随入港;每年八月十五大潮,便有“螺港秋潮”奇观。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里还尚存有600多米用巨大条石砌成的古码头(见图)。码头上有两座十分独特的宫庙,称为“灵慈东宫”和“灵慈西宫”,据说这两个宫庙与贤良港天后(妈祖)祖祠有渊源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幅旧照片就显得弥足珍贵,成为历史的见证。

    妈祖信俗(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妈祖是中国官民同敬、最有影响力的航海保护神。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场所,以庙会、习俗和传说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目前,妈祖信俗已从湄洲妈祖祖庙传播到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拥有妈祖宫庙五千多座、信众二亿多人,其中二千三百万台湾同胞中有一千七百万信仰妈祖。 对妈祖的信仰和纪念已经深深融入沿海地区中国人以及他们后裔的生活,成为促进家庭和谐、社会融洽以及该信俗的社会团体身份认同感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纽带。

    正是两岸同胞、世界各地妈祖信众的共同努力,妈祖文化从海峡两岸跨向了世界。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会议经审议表决,决定将中国政府提名的妈祖信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妈祖信俗成为我国首个信俗类世界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申报世遗成功,对两岸妈祖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具有历史性的重大意义;对两岸进一步发掘、整理妈祖文化,促进海内外妈祖文化学术交流,将产生深远影响及迈向新的里程碑。

    湄洲岛

    湄洲岛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中心东南42公里,距大陆仅1.82海里,是莆田市第二大岛,包括大小岛、屿、礁30多个。湄洲岛素有“南国蓬莱”美称,既有扣人心弦的湄屿潮音、“东方夏威夷”九宝澜黄金沙滩、“小石林”鹅尾怪石等风景名胜30多处,更有2亿妈祖信众魂牵梦萦的妈祖祖庙,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期间,朝圣旅游盛况空前,被誉为“东方麦加”。

    湄洲岛具有得天独厚的滨海风光和自然资源,是难得的旅游度假胜地。蓝天、碧海、阳光、沙滩构成浪漫旖旎的滨海风光。全岛海岸线长30.4公里,有13处总长20公里的金色沙滩,还有连绵5公里的海蚀岩。岛上有融碧海、金沙、绿林、海岩、奇石、庙宇于一体的风景名胜20多处,形成水中有山,山外有海,山海相连,海天一色的奇特的自然景观。千古绝唱的湄屿潮音,或如管弦细雨,或如钟鼓齐鸣,如怨如诉,如歌如吼。峥嵘嶙峋的鹅尾神石,历经岁月洗礼,酷龟、如蛙、像鹰、似狮、若舟,栩栩如生,维妙维肖。

    惠安

    崇武古城

    崇武古城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的突出部、泉州湾和湄州湾之间、惠安县境东南24公里的崇武半岛南端,濒临台湾海峡,亦称“莲岛”,是一处集滨海风光、历史文物、民俗风情、雕刻艺术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崇武古城是中国仅存的一座比较完好的明代石头城,也是中国海防史上一个比较完整的史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武古城屹立在景区的正东方,其建筑工艺之独特合理被称为“古代系统工程的案例”。这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资源十分丰富且独具浓郁的地方特色。崇武古城有三个最具特色的地方,一是石头,二是海岸,三是惠安女。巍峨雄浑的崇武古城,风情独俏的惠东妇女,神奇迷幻的山海景观,巧夺天工的石雕技艺,古朴奇特的民间习俗,以及遍布半岛熠熠生辉的精美建筑和异彩纷呈的宏博文艺奇葩,展示了这里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登临古城,足可探古览胜。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福建省优秀旅游景区,被福建省财政厅、旅游局列为福建省旅游重点建设项目,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风景名胜区。2003年被泉州市人民政府评选为“泉州十八景”之一,景点命名为“崇武听涛”。[

    泉州

    泉州木偶头雕刻

    闽南泉州木偶头雕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而蜚声海内外。

    早期泉州的木偶头,大部分是由民间的佛像雕刻作坊兼营,随着泉州木偶戏的兴盛,木偶头雕刻逐渐转为专门作坊经营。泉州早年的木偶头雕刻作坊,较为著名的有涂后街“西来意”相涂门街的“周冕号”满家。“西来意”原为清代泉州佛像雕刻坊,木偶头雕刻为兼营。其所雕木偶头额线高、个头小、肌肉感强,神态意蕴含蓄深沉,已有很高的水平。而“周冕号”则是清代泉州木偶雕刻的专业作坊,著名雕刻艺人有黄良司、黄才司等人。其雕刻的木偶头与“西来意”相比,额线较低、个头稍大,雕刻技艺及粉彩工艺虽不如“西来意”,但因共适宜表演,故名气较大,“周冕号”传至清末黄桢祥时,泉州不幸遇大瘟疫,主要艺人病亡,逐致艺绝。

    由于早期木偶头雕刻艺人均师承佛像雕刻艺人,故早期泉州的木偶头受佛像影响较大。其造型的主要特点便是比较完美地保留了雍容丰脾、神韵含蓄的佛像艺术格调,面部形象不脱神佛风貌,头像的品种也不多。

    泉州木偶头雕刻艺术传承至雕刻艺人江加走手中,才踏入新的艺术境界。江加走的木偶头在继承发展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从外形上对木偶头进行大胆的艺术创造,尤其讲究面部的结构和表情,加之精细的雕刻和美观的彩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独特。他还善于从人物的精神世界中去挖掘、探索角色的象征,反映到木偶头造型中去,他对各种技法的娴熟应用,可以说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地,堪称一代宗师,无愧于“泉州木偶之父”的赞誉。

    蔡氏古民居

    据介绍,蔡氏古民居建筑群里,总共有五种雕刻艺术,包括石雕、木雕、砖雕、泥塑雕,还有一种雕刻艺术非常奇特,至今为止没有专家考证出来。而正是这样四种精美的雕刻以及一种不知名的工艺,让蔡氏古民居成就了闽南建筑的独特魅力,展现了独一无二的建筑特色。   

    此外,蔡氏古民居一律青石墙脚、红砖墙身,还有红瓦顶和燕尾脊,属于典型的闽南皇宫起大厝。在这庞大的建筑群内参观,有一个地方不能不去。这就是“梳妆楼”。这里演绎过缠绵、哀婉的才子佳人爱情故事,为蔡氏古民居增添了神秘色彩。据传,蔡世添是蔡资深的侄子,品貌出众,颇有文才,有次蔡资深带他去拜访晋江状元吴鲁,被状元看中了,有意把女儿吴明珠嫁给他。两家交换了生辰八字,就下聘礼定亲,蔡家特地为状元家的千金赶建起一座梳妆楼。佳期临近,万事俱备,不幸吴明珠小姐忽得急病,临终前请以堂妹吴宝珠代替自己完婚。   于是,迎娶之日,吴宝珠和吴明珠的木主神位一起来到了蔡家。祸不单行,吴宝珠来到蔡家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夫婿蔡世添又染病而亡。可怜吴宝珠18岁就成了寡妇,终身不出小楼一步,赢得门扉上“安贞”二字。

    德化

    德化瓷博物馆

    德化县地处福建省中部。德化瓷的制作方法可分两种,一是选用优质的高岭土直接塑造成型,一是翻制模具后再注浆或拓印成型。德化瓷一般在土坯干后再根据需要决定是否上釉,而后放入窑中,在摄氏一千多度的高温中烧制出成品。

    德化瓷的制作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技艺独特,至今传承未断。它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品,与丝绸、茶叶一道享誉世界,为制瓷技术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明代,德化瓷艺人何朝宗利用当地优质的高岭土,使用捏、塑、雕、刻、刮、接、贴等八种技法制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因艺术风格别致而被欧洲各国收藏。德化瓷因而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宝”,在清代时出口欧洲。晚清以后,德化瓷业每况愈下,但艺人苏学金、许友义等仍坚守此业,作品在巴拿马、英国、日本等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化瓷业获得新生,新秀辈出,他们继承前人的优秀技法和风格,不断创新发展,使德化瓷烧制技艺重新焕发出青春。

    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年轻人多不愿投身这一学习周期长、见效慢的传统行业,现在的艺人多在60岁左右,有人亡技失之忧,迫切需要有关方面予以重视和扶持。

    安溪

    安溪乌龙茶铁观音(安溪魏荫铁观音历史博物馆)

    乌龙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安溪产茶历史悠久,始于唐末,兴于明清,盛于当代。清雍正、乾隆年间,因茶质特异,乌润结实,沉重似“铁”,香韵形美,犹如“观音”,而得名铁观音。安溪茶农吸取了红茶“全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制茶原理,结合安溪的实际,发明了一套“半发酵”的独特的铁观音制作技艺,被茶叶界公认为“最高超的制茶工艺”。

    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包括采摘、初制、精制三个部分。采摘工艺有采摘期、采摘标准和采摘技术;初制工艺有晒青、凉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10道工序;精制工艺有筛分、拣剔、拼堆、烘焙、摊凉、包装6道工序。制作优质精品铁观音必须具备"天、地、人"三个要素。天,指适宜的气候环境,在天气清朗,昼夜温差较大,刮东南风时制作者最佳;地,指纯种铁观音茶树,适应茶树生长的良好土壤、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人,指精湛的采制技术。

    在整个制茶工艺中要根据季节、气候、鲜叶等不同情况灵活掌握“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技术,灵活掌握各道工序中应注意的关键环节。 其主要制作方法是:茶青在人为控制和调节下,先经晒青、凉青、摇青,使茶青发生一系列物理、生物、化学变化,形成奇特的“绿叶红镶边”现象,构成独特的“色、香、味”内质,又以高温杀青制止酶的活性,而后又进行揉捻和反复多次的包揉、烘焙,形成带有天然的“兰花香”和特殊的“观音韵”的铁观音高雅品质。

    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十分精细,有“好喝不好制”之说,铁观音制作技艺的关键是做青,其所呈现的“绿叶红镶边”的神奇征象是其他茶类所没有的,从而形成铁观音独特的色、香、味,富有神韵和魅力,在我国制茶界上独树一帜,形成了铁观音茶文化,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科学、经济价值。

    安溪铁观音发展至今,已成为安溪最重要的民生产业。安溪全县108万人口中,有80多万人口得益于茶产业,有30多万人直接从事于茶产业。至2007年底,安溪全县茶园总面积50万亩,约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1/50;年产茶叶5.2万吨,约占全国年茶叶总产量的1/25;各类茶叶加工企业550多家,全县涉茶行业总产值57亿元。2007年安溪农民人均茶叶收入3560多元,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435元的55%。

    漳州

    南靖田螺坑土楼群

    田螺坑土楼群位于福建省漳州地区南靖县书洋镇,建县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与隶属龙岩地区的永定交接的田螺坑土楼群书洋、梅林两镇,大多数是客家人,其它乡镇则以闽南人居多。四座圆楼簇拥着一座方楼,像是一朵怒放的梅花,美妙绝伦,璀璨夺目,又像是一支气势磅礴的五重奏交响曲,在青山秀水间激越地奏响。公路随着山势蜿蜒而下。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田螺坑景观魔术般地不断变幻,圆楼时而在前时而退后,方楼时而隐蔽时而暴露。来到坡底公路上,抬头往上一看,田螺坑土楼群犹如布达拉宫横空出世,巍峨耸立,庄严肃穆,在阳光下一派金碧辉煌。这四座圆楼的建造者以顺地势增减一层屋柱高度的方法,成功地在第二层取得了平面,大大方便了居住。

    福建土楼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东方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正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南靖土楼作为福建土楼的杰出代表,在申报“世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南靖土楼主要由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贵楼、怀远楼及下版土楼群(裕昌楼)、塔下村(德远堂)、石桥村(顺裕楼)、上田土楼、下山土楼、翠林楼(最小圆土楼)组成,它们像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上长出来的蘑菇点缀在南靖的群山中,和周围的群山、梯田、果树、溪流等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来参观。田螺坑土楼群是南靖土楼中最具特色的典型,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顾问史蒂汶斯•安德列称田螺坑土楼群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土楼是一本读不尽的书,田螺坑土楼群是其中极其重要的篇章。游土楼,住田螺坑,真正体验土楼人家的生活气息,领略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不同光线下田螺坑各个角度的美景!

    漳州博物馆

    漳州市博物馆位于龙文区迎宾大道东三号路口,馆内主要设有“漳台民间文化陈列”、“漳台族谱对接成果陈列”、“爱国华侨康荣茂赠品陈列”、“沈柔坚书画作品陈列”等系列展馆,馆藏文物及标本达7000多件。 据介绍,“漳台民间文化陈列”分同根同源、同炉分香、民居瑰宝、戏曲采风、工艺奇葩等几个单元,从地缘、血缘、文缘、商缘等方面反映了漳台两地的同根同源,再现当时历史时代风貌;“漳台族谱对接成果陈列”,通过对历代肇漳迁台的大姓、著姓、特姓开基祖的各主要支派世系及繁衍迁徙、分布流向的梳理,对来自漳台两地众多的谱牒名录、祖祠家庙、昭穆字辈、碑铭匾联和知名人物的记载、照片、表格数据以及实物等的展示,再现闽台两地无法割裂的渊源。此外,展出的还有爱国华侨康荣茂捐赠的数百件化石、陶瓷、书画、工艺品等和书画大师沈柔坚的87幅作品。

    厦门

    厦门漆线雕制作技艺

    漆线雕工艺在厦门流传三百余年,历经蔡氏13代传人。这一工艺系古代佛像雕塑艺术的遗脉,是受宋元线雕工艺特别是沥粉和泥线雕的启发而产生的。它形成于明末清初,至晚清时逐渐成熟,在厦门地区的发展与民间宗教的兴盛及神佛雕塑行业的繁荣密不可分。

    传统的漆线雕制作包括雕塑、粉底、漆线装饰、妆金填彩等4个方面。就作品的创作设计而言,雕塑是首要的。但就艺术的特殊美感而言,漆线装饰的技艺才是关键。漆线雕用陈年砖粉和大漆、熟桐油等原料调和,经反复舂打成为柔软而又富于韧性的泥团,俗称“漆线土”,再由手工搓成 “漆线”,然后在涂有底漆的坯体上用“漆线”盘、结、绕、堆,塑造浮凸的图形。

    漆线雕工艺关注线条的审美特质,形态丰富多变,在创作中随心所欲而达到极高境界,中国工艺美术中的线条美在这里得到升华。漆线雕以线条盘结,而以浮雕形式展现,精细之处毫厘不爽,所有细节都非常严谨。可以说,手工是漆线雕的灵魂。

    三百多年前,漆线雕的制作基地在同安县马巷镇。马巷蔡氏作坊原名“西竺轩”,现在蔡姓艺人有姓名可考的可上溯到第8代蔡善养,年代约在清嘉庆年间。第11代传人蔡文沛将作坊迁至厦门,他首次用漆线雕来表现历史人物,且广收学生,公开家门绝技。蔡文沛之子蔡水况为工艺美术大师,他的艺术视野更加开阔,作品《还我河山》和《波月洞悟空降妖》作为经典之作由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1972年,蔡水况将漆线雕图案做成独立的装饰艺术品,这种装饰艺术品很快便成为现代漆线雕的主流产品,获得了极大的效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市场经济给传统的漆线雕工艺带来了巨大冲击,由于漆线雕工艺比较复杂,不易掌握,所以传人不易寻觅,蔡氏一门至今仍从事漆线雕的仅有13代传人蔡彩羡,有后继乏人之虞,有关方面应对这一古老手工艺进行保护、抢救,以防止传统技艺失传。

责任编辑: 可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