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车网 2011-05-24 10:49 来源:网上车市 作者:
“理念”真的来了!合资自主的大旗终于还是竖立在中国的汽车市场上。在众多的称赞与质疑当中,广汽本田用了4年左右的时间,把一款实实在在的产品放在了我们面前。有人说这或许是车市新格局开始的标志,在我看来,理论不必太高调,市场才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话题还是要从“合资自主”开始。关于这个话题,不同的人当然会有不同的看法。政策层面,国家希望快速看到多年合资之路究竟能够给民族汽车产业带来些什么;对于企业来讲,响应国家号召是应该的,如果能够和“扩大再生产”、“经济效益”联合起来是最理想的状态;而普通消费者,当然喜于看到自主品牌的快速发展,但买到“好车”更加关键。众口难调么?当然。做到让上述各方都欢心,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旦做到了,它的实力就不可小视了。
试驾了理念S1之后,个人认为不必看不起这辆似曾相识的小车,或许它已经迎合了上述各方的大多数需求。拙笔之前,我要先告诉大家本文将是多年来比较特殊的一篇“试车报告”,因为仅讲讲S1的性能如何,不足以诠释其获得上述高等级评价的缘由,它的竞争力更体现在与之相关的“软环境”中。我们可以从“产品”和“软环境”两个方面了解一下S1和理念品牌。
S1保持了与本田一致的产品性能 先来看看产品层面,广汽本田给理念S1的基本定位是“新基准国民车”。如何解读呢?首先就是这款车的销售要以量取胜,大力开发三、四级城市的入门级轿车市场。这就要求S1不必有太过高超的技术含量和顶级的舒适性配置,一切以务实为主才是其未来的取胜之道。此外价格也不能太高,这就对成本控制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说实话第一眼看到理念S1的时候,多少还是有些失望的。过去的4年时间里,每一次重要车展广汽本田都会带来一款造型前卫的“理念”概念车,现场也会激起大家对未来产品的极强期待。然而当真正的量产车型S1出现的时候,我们几乎在其身上找不到半点概念车的影子,应该是出于制造成本的考虑,S1采用了与先前广汽本田思迪相同的平台,甚至是外观、内饰的设计也仅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更适应市场需求的改变而已。从侧面观察S1的感觉确实太过熟悉了,整个车身的设计比例,甚至每一处细节均与思迪近乎没有差别。短小的发动机舱和行李厢在全车总体的布局中仅占到很小的一部分,高挑的车顶弧线延续了本田“乘员舱最大化”的设计思想。
如此思路当然是为了让产品的实用性能最大化,但造成了外观造型方面显得并不太协调,这在之前的思迪身上曾经受到不少人的质疑。不过在我看来,作为家里的第一辆代步车,实用和美观两者之间,前者显然要重要一些了。尽管如此,理念的设计团队还是在坚持先前思路的同时,从细节的设计角度调整产品所呈现出的效果,视觉上向横向发展,让车看上去更宽大是一条基本思路。全新的尾灯组合充满层次感的横条状设计,增加时尚感的同时看上去也确实稳重了不少。
车头部分的修改是设计师工作的重点,最为突出的一点是进气格栅采用了多辐横条状的设计,个人猜测这可能会成为日后理念家族的核心DNA,与理念品牌“王”字形LOGO相搭配,S1的车头看上去层次感十足,也跟紧了时代的潮流。同样也是为了增加产品的厚重感,S1的前脸和发动机舱盖两条更加显著的折痕融合在一起,增强了车头的整体感,配合下保险杠两侧新颖的前雾灯组,S1与思迪的最大不同就是更加稳健了。当然设计师也不会忘了给S1增加一些时尚的元素,比如熏黑的前大灯组。至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未来S1遇到的最大质疑将会是“太像思迪”了,不过回头来想一想,如果能够继续保持先前的品质并兼顾更实在的价格,像一点又何妨呢?实用和实惠才是最重要的。
S1拥有“4 420 mm、1 690 mm、1 495 mm”的整车尺寸,这也和思迪完全相同,2 450 mm的轴距如果放在思迪那个年代在A0级市场上还不算什么,但在目前来看就显得有些小了,好在有本田“mm”的设计思路做保障,车内乘员舱被最大化了,后排座位坐满三个人会感觉横向有些拥挤,腿部空间则还算是比较宽裕的。值得一提的是,S1的行李厢空间达到了惊人的510 L,这对于高级别的轿车来讲也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了,足以放下三个大型旅行箱甚至是八箱矿泉水。
同样的思路也体现在内饰的设计方面,S1与思迪的相似程度甚至超过了外观。无论是线条的运用还是各个功能键的布置位置,S1均没有做太多的改变。如果仍然要找出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有很多细节的改变也都是围绕着“实用”展开的。思迪副驾驶席前方的双层储物盒设计一直以来都是大家称赞的地方,如今在S1身上得到了继续保持,所不同的是上半部分采用了敞开式设计,一些常用的小物品取放都变得更加方便了。而在一些实用的空间设计方面,S1甚至还要优于思迪,比如在油箱中置设计的帮助下,后排座位地板非常平整,座垫下方甚至可以用来存放长把雨伞之类的物品,非常实用。然而不够理想的是,为了规避思迪后排座椅舒适度不够的问题,S1的座椅更加柔软舒适,但没有靠背折叠功能,先前座垫可以向上掀起的功能也被取消了。一些实用化的改变还体现在,比如全新的红黑搭配筒形仪表盘,新增的行车电脑液晶显示屏被内置其中,为驾驶者提供续航里程、瞬时油耗等实用信息。此外,S1所装备的单碟CD增加了的USB接口,这也是顺应市场喜欢数码音乐的需求而做出的改变。
动力系统的配备方面,S1延续了广汽本田排量高低搭配的方式,1.3 L i-DSI和1.5 L VTEC两款发动机,配备5挡手动和5挡自动两款变速器,这也保证了与现今本田品牌产品基本一致的技术含量。我们此次在三亚测试的是一款1.5 L自动挡的S1,这款发动机自然不必多说,而5挡自动变速器尽管也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但在同档次车型大多还处在4挡自动的大背景下,如此的动力组合就算是比较先进了。而在悬架系统的选择方面,S1仍然走的是一条经济务实的路线,前麦弗逊、后扭力梁的组合可以说是经济型轿车市场中最常见也比较实用的一个。此外,“前盘后鼓”的制动系统也证明了该车未来将会比现款飞度低一个档次的市场定位。
在驾驶感受方面总结来讲,理念S1所注重的仍然是保证家庭日常使用为主的定位,不追求太有个性的驾驶感受,更追求经济与可靠是它的主要思路。全天的试驾,S1的动态表现确实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的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在于该车的动态静音还是不错的,至少在100 km/h左右的时候也是可以接受的。在取消了发动机隔音棉之后,S1能有这样的表现已经出乎大家的想象了。驾驶感觉上,S1延续了本田车型低转速爆发力好的特征,第一脚踩下去推背感还是比较明显的。然而这款5挡自动变速器显然更多考虑的是燃油经济性,又没有手动模式,要想让发动机跑到更高的转速区间并不容易,因此真正起步之后,S1的动态表现就比较平平了。
“理念”实际上是一次新品牌的品牌营销 记得那是一次编辑部内部关于中国汽车市场细分化的讨论,当时本人曾经抛出这样的论调,“品牌”实际上涵盖了关于产品的一切,如果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品牌买单,哪怕是要比其他产品稍贵,那么“品牌”的价值就出来了。在产品性能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品牌”实际上是可以量化的,此处不做展开,仅把个人关于10万元以下紧凑型轿车的研究结果告知大家。合资品牌产品为什么比自主品牌贵,还能卖得出去呢?除了车辆本身性能出色之外,消费者愿意买单的点是,与合资品牌并生的产品可靠性、销售与售后服务等等,或者还有“面子”层面的问题。
在拥有了技术、品质和服务的先天优势之后,合资品牌如果想要“大卖”,如何拿捏好与传统自主品牌间的价格差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个人认为,10万元以下的市场上,这个价差“1.5万~2.5万元”为合理,而作为日系的主力,本田的品牌价值应该在这个区间的高位。如果有哪个合资品牌经过多方努力,直接抛弃了“1.5万~2.5万元”的价差,价格线与自主品牌直接重叠就可怕了。定位在A0级市场的新赛欧,它的热销便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例子。
回到S1身上,源自本田技术平台的出身,打消了大家对于“合资自主”性能顾虑,事实上与思迪的渊源也算是一个很好的实证了。更为重要的是,S1拥有与雅阁一样的零部件采购体系、相同的生产规范,甚至是完全一样的销售服务网络和标准。结果会是怎样?消费者在消费“理念”产品的过程中所获得一切“软环境”,与本田产品线是完全一致的,所不同的就只有车头的“LOGO”。而这仅有的一点不同,就给了广汽本田进一步拉低售价的“正当理由”,再加上采用的是一个相对成熟的产品平台,成本控制也要容易很多,突破“1.5万~2.5万元”的价差就很容易了。
总结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在理念S1身上,真正的竞争力还是要归功于“技术同步”、“品质同源”和“服务同网”的营销思路上。消费者只要对本田的品牌认可,那么就不必对“理念”有半点怀疑了,而这些都是传统自主品牌需要再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才能有所期盼的。本文成文在S1上市之前,尽管还不能知道S1究竟能不能比现款的飞度便宜“1.5万~2.5万元”,即便是比传统自主品牌稍贵,其在三、四线城市目标市场的竞争力也是足够强大的。
责任编辑: 许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