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家车网 > 资讯 >厂商 > 厂商动态 > 长安出手,宜早不宜迟

长安出手,宜早不宜迟

大家车网 2010-02-09 13:31 来源:网上车市网站 作者:

文/王兵

早在2004年,当我预料“汽车军工系”的诞生时,有好事者狠跟了一阵风。2009年末,当“汽车军工系”变成现实时,惊讶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数月后,面对长安的出手,疑惑者甚众。

然,余以为:长安出手,宜早不宜迟。

有此一议,理由有三:

一者,时不我待。时者,源于市场竞争、源于企业发展、源于用户需求。

对这一点的判断,首先得从两个结论说起。

第一个结论,昌河哈飞,或者说大一点,中航汽车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有深层次的原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在传统的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过程中,不彻底的改革,给企业的发展,留下了诸多的隐患。这些隐患,表现为对市场竞争的漠视,对企业发展的盲目自信和乐观,对用户需求的无动于衷。从而造成了对市场反应迟缓、行事效率低下、对用户需求不求甚解。
第二个结论,某种意义上讲,长安和昌河、哈飞虽分属于兵装和中航两个系统,但是,却都是军工体系中的典型企业。因此,长安本质上也难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存在的可能性。所不同的是,长安一方面通过自身的改革,摆脱了历史遗留因素的羁绊,另一方面,借助合资、合作及大力发展自主品牌,走出了一条能够适应市场竞争、企业发展和用户需求的新道路。

在这两个结论,或者说是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加上国家政策和行业管理机构的双重推动下,最终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实现了“汽车军工系”的重组。

那么,重组的紧迫性,如果回归于“时不我待”的话题,则仍然是对市场竞争、企业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响应和延续。

而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说,重组本身,就没有两个赢家;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合三为一的发展任务,要远大于三足鼎立的状态;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来说,重组更多是行业管理部门和重组者们自己的事,用户只关心与自有关的产品和服务。

这,应是长安出手的第一步,慢之不得。

二者,教训古有。教训者,天时不顺、地利难借、人和无益。

所谓天时,昌河和哈飞走下坡路的这几年,正是中国汽车产业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而且,与之相呼应的,还有国家大力鼓励发展小排量汽车的政策刺激之时。然而,如此双重利好的天时,都未能拯救昌河和哈飞的没落,用“天时不顺”来形容,着实不为过。

所谓地利,我曾经算过一笔帐,昌河基于江西景德镇、九江和安徽合肥的三大基地,通过与当地政府的合作关系,每年在每个地方,多卖出5000辆汽车,总数就将是15000辆,照此推理,哈飞也存在如此的“地利”。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受多种因素的作用,各地方政府,都对地产车企有着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支持举措。在这方面,昌河和哈飞显然应该好好吸取、总结一下教训。

所谓人和,我将之理解为一种企业文化。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氛围,让你感受、体会,但却无法描述。正是这种“人和”,象一把双刃剑,一边积极的发挥着武装人的作用,一边又在阻碍了一个企业、一个团队的学习、包容、吸收和进步。它积极一面是使团队具备极强的凝聚力,消极的一面却使企业趋于保守而缺乏创新。

总而言之,对于这些教训的总结,应该是长出手的第二步,同样慢之不得。

三者,整合之道。整合者,得势而成、得先而速、得利而行。

重组的任务,其实不是开始于管理机构宣布的那个时刻,而是开始于整合者真正启动对被整合者的变革。

因此,对于“得势而成、得先而速、得利而行”这三方面的关注,是必须综合考虑的。

从古至今,“得势而成”,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市场行为,更不是一个简单的企业行为,它必须依赖于国家政策和行业管理机构的强有力推动。

“汽车军工系”的诞生亦是如此!

“得势而成”的第二个本义,则是重组者间的互补。曾有人言,联合往往都不是强强联合。那么,退一步说,强弱联合可能更适用于此次“汽车军工系”的诞生。所以,如何使强者之优、弱者之长,形成互补,这是一个大命题。

对于昌河、哈飞的命运,业界曾有多次猜测,“PSA说”、“东风说”、“PSA+东风说”,不乏其间。那么,“得先而速”的最核心点,就在于在如此纷繁复杂的市场态势中,占了先机后,还能继续将此先机的效果扩大、延续呢?

这恐怕就要通过“得利而行”来具体分析。前几日有业人问我,“有媒曰,昌河、哈飞品牌或被长安放弃?”。

我反问:其利何在?

这是一个关键,且是关键之关键。

把一个竞争品牌,无论是处在上升路上的,还是处在下坡路上的,然后让它死掉?这是跨国公司的已用伎俩。

收购,然后打败。对长安来说,不是目标。收购,然后使之得利,这才是正确的目标!

前业人又问:“1+1+1能大于3否?”

我答:先大于1,然后大于2,再后大于3,是为正道!

这是长安出手的第三步,该慢必慢!

责任编辑: 吴舟子

分享到: